记者:您提出让光伏走进渔业,提速“渔光一体化”,请简单介绍这一模式的好处?
刘汉元:所谓“渔光一体”模式,是指为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资源,有效防止大气污染,我国可在丰富的养殖水面上架设光伏组件进行发电,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创新发展模式。
事实上,我国具备大力发展“渔光一体”的基础和条件。2014年9月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其中提到,应因地制宜利用废弃土地、荒山荒坡、农业大棚、滩涂、鱼塘、湖泊等建设就地消纳的分布式光伏电站,鼓励分布式光伏发电与农户扶贫、新农村建设、农业设施相结合。
2014年我国水产养殖面积超过1.2亿亩,然而养殖户受市场行情等因素的影响,只能靠水产品的产出,效益并不十分理想。在利用水面资源养鱼的同时,再利用空间太阳能,将使亩利润比单纯水产养殖提高三倍以上。因此,“渔光一体”能实现渔、电、环保三丰收。
记者:中国目前是否已具备加快启动光伏市场的条件?
刘汉元:目前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生产国和出口国,不论从资源优势、技术水平、生产能力还是产业基础等方面,我国已具备了加快启动光伏产业的条件和基础。
加之,目前我国光伏发电成本已能控制在0.6-0.8元间,生产过程中所有制造光伏组件消耗的能源投入,光照资源好的地方半年就能收回成本,光照较差的三四类地区一年也能收回,组件则可稳定运行25到30年,几乎可做到免维护、零排放。此外,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新能源目前在我国的能源消耗比例尚不足10%,发展的潜力巨大。
记者:近几年阻碍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刘汉元:我承认近几年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并不顺利,但本质上还是全社会对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认识和观念的不到位。这就需要国家引导,力争将发展光伏产业为主的新能源产业上升为国家意志,真正认识到光伏产业市场规模和供应能力相对于需求的巨大空间。同时,国家应加紧出台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细则,确保政策落地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