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迁让15万人住新房
甘肃省将统筹考虑安置区交通、水利、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迁出区生态建设,优化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资源配置,积极整合行业资金,共同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开发等项目建设,确保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5万人。
在具体实施中,甘肃省将坚持政策引导,按照整体迁出、集中安置为主、兼顾插花安置的原则,依托小城镇、中心村、工业园区等建设安置区,统筹解决用地问题,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一步加大位于地震活跃带及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力度。
建2500家村级便民金融服务站
今年,甘肃省将引导金融机构下沉服务,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贫困地区建设村级便民金融服务站2500家。加快推进双联惠农贷款、牛羊蔬菜产业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建房贷款、青年小额创业贷款等工作,加大信贷投放,力争实现贫困地区各项贷款增速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新增存款可贷资金用于本地发展的比例达到75%。
同时,甘肃省将总结推广金融扶贫“临夏模式”、“庆阳模式”和“武威模式”,大力发展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扩大中和农信小额信贷试点范围。加快扶贫对象信用评定工作,建立完善信用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拓宽农业保险险种和承保覆盖面,增强贫困农户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贫困地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9%
甘肃省将积极推进学前教育向连片特困地区行政村倾斜,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等教育扶贫工程,统筹各类教育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贫困地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9%;加快贫困地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70%;健全吸引医疗卫生人员到贫困地区工作的机制,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覆盖率达到100%;采取定向、委托等方式培养本土医疗卫生人才,力争为连片特困县区招聘1000名左右医学类大学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选派1000名左右省市县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到贫困县乡开展不少于1年的卫生扶贫工作;新农合参合率巩固在95%以上。
整合贫困村文化设施建设资源,把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扩大公共文化覆盖面,标准化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覆盖率达到30%;完善提升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服务保障水平,建立健全长效运行维护机制,确保长通久通优质通。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加快贫困村信息网络建设,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提高贫困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
培训20万劳动力
甘肃省根据贫困地区不同类型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的需求,整合各部门的培训资源,加快推进青壮年劳动力培训、留守劳动力实用技能培训、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培训、贫困地区妇女劳务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劳动技能特色培训“出彩工程”、贫困地区农村医生轮训等各类农民技能培训项目,完成贫困地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0万人,力争30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同时,甘肃省将加大实用技术技能和金融、电商知识培训,大力推行订单、定向、储备和创业带头人培训,努力构建技能培训、外出务工与返乡创业良性互动的劳务输转新格局。力争使每个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有1人掌握1门技能。组织实施10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1000个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贫困地区“两后生”(“雨露计划”)职业技能学历型教育培训13万人(新增6.5万人)等到村到户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