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这样的路线前行,古瑞瓦特很快便取得了初步成功,其产品通过了美国、澳大利亚、欧洲等地的认证,并于2010年12月成为亚洲第一个获得国际权威PHOTON实验室A+评定的光伏逆变器制造商。
2010年11月,刚成立不足一年的古瑞瓦特迎来了第一个重大转折――与澳大利亚最大的分销商签订合作协议,拿到了一笔700万美元的订单。这在现在看来也许没什么,但在当时,却是古瑞瓦特产品量产化的开始。以国外市场为目标的古瑞瓦特,凭借这笔订单,打进了澳大利亚市场。
然而事情的进展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在古瑞瓦特之前,澳大利亚的光伏逆变器市场被跨国公司占据,当时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是德国著名企业SMA。突然出现一个中国企业来分割市场,任谁都不会不闻不问,古瑞瓦特在进入之初,就面临了既有市场占有者的排挤。由于中国厂商的产品价格较低,因此往往会被指责用料低端,古瑞瓦特竟被谣传为不合格产品。再加上进入时间较短,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很多安装不正确导致的问题被归结到了产品身上,古瑞瓦特产品的不良率因此被刻意放大,企业受到了质疑和攻击。
面对这种情况,丁永强决定,对出现问题的产品,无论责任在谁,都先当作是自己的责任来解决,之后再向客户解释原因。这样的态度赢得了客户的认可,而随着时间推移,当地市场对产品的认识不断加深,公司终于顽强地存活了下来,并在澳大利亚站稳了脚跟,丁永强第一次觉得,自己创业成功了。
如今,古瑞瓦特已经是澳大利亚光伏逆变器最大的供应商。与此同时,公司还进入了欧洲的主流市场,在英国和法国的市场占有率都挤进了前五,跟ABB、施耐德等大型企业,以及当地大经销商等也展开了合作。截至目前,古瑞瓦特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光伏逆变器出口企业。
牵手红杉资本
提起跟红杉资本的合作,丁永强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适合”。
创业伊始,可能是由于整个团队很年轻,野心勃勃的缘故,总是想将企业做强做大,因此寻找风险投资从一开始就列入了公司议程。2010年底,古瑞瓦特同时向多家风投传递了寻求合作的信息,很快,好几家风投公司就表示了与古瑞瓦特合作的意愿,其中便包括世界著名的投资基金――红杉资本。
丁永强透露,尽管是公司一开始主动联系红杉资本的,但使得对方真正注意到古瑞瓦特,却是因为从第三方处得知了公司的业绩,为此,红杉资本在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与调查工作,包括行业内对古瑞瓦特的评价。当时也有其他风投有投资意愿,且投资额比红杉资本大许多,但权衡再三,丁永强还是选择了以与红杉资本“联姻”为主。说到原因,他表示引入风投并不只是想要拿到更多的资金,更希望能藉此给公司带来一种内在的活力。而在这方面,红杉资本的优势就非常明显了:一是红杉有着丰富的投资经验,它对所投公司的扶持管理很规范,对企业的业务能带来正面效应;二是红杉的市场人脉很广,可以帮助推广提升公司产品的知名度。在相互接触的几个月内,双方谈到最多的不是公司业绩,而是对行业以及公司前景的看法,到底怎样才能使公司做到最好。用丁永强的话来说:“我想要的,是大家合作的一种互信和感觉。”随着双方正式签约,以及之后第一笔资金的注入,丁永强又面临了一次“诱惑”。那时的古瑞瓦特,仍有很多机会和其他资本签约合作,其中有的提供的资金,比红杉资本要多1.5倍以上,当时很多股东觉得可以让其他风投也注资进来,但思虑再三之后,丁永强还是拒绝了这样的机会,这不光是度量和信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依然觉得以红杉资本为主是最合适的。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是丁永强做决定的一大标准,除了在红杉资本这件事情以外,在其他事情上也有体现。由于古瑞瓦特的快速发展,曾有一段时期,世界排名靠前的著名代工企业都来寻求合作,也有不少创业伙伴觉得应该合作,因为这无疑会提升公司产品的附加值和知名度,但出人意料的是,丁永强全部都拒绝了。在他看来,与大公司合作,往往需要筹划很久,计划固然会做得很好,但执行起来会很慢,出于对当时成本和效率的考量,它们并不是最合适的合作伙伴。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