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红告诉你一个20MW光伏电站的投资总额是4.5亿元,业内人士一定会说投资者是个败家子,这不会是真的。可这是真的,10月13日,老红来到了这个位于宁夏石嘴山惠农区的光伏电站——“正泰宁夏太阳能光伏发电有限公司”电站(简称:正泰宁夏)。
9月初,当正泰新能源公司的仇展炜总经理表示支持“老红光伏西部行”时,聊到了这个中国第二家、民营企业第一家的光伏电站,也聊到了最早的10MW是采用他们自己生产的4MW单晶、3MW多晶、3MW薄膜产品,并且至今还在使用。不同技术路线的自家产品转换率比拼结果是不会骗人的,这自然就成为了老红前往这个电站调研的主题。
可是当老红来到这里听到建设20MW光伏电站竟然用了4.5亿元,并且原来向当地申报的投资规模是100MW时,老红的兴奋点见异思迁了:2009年初的中国,大多的人还不知道“光伏”为何物,也没有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建设、运营先例,补贴电价、期限的政策更远未明确,一个民营企业竟然准备投资20多亿元建设光伏电站,实在是一个老红怎么想都想不通的事情。
投资是有逻辑的,基本要素不具备的投资只能是非理性的行为,是疯子一样的行为,只是“正泰宁夏”投资决策的制定者如果是疯子也一定是个伟大的疯子。因为那时风头正盛的尚德、赛维在当地同时获取了建设光伏电站的批准,可是谁也没敢真正落笔,今天,这两个公司已经失去了市场主动权,而正泰却已成为中国持有光伏电站最大的民营企业,也成为2012年光伏产业全行业亏损时唯一盈利的规模企业的重要原因。老红知道,在那个年代,做成这样的事情需要何等的远见、决心和毅力,首先要说服自己,其次要说服别人,其中故事一定引人入胜。
可惜给老红讲述这个故事的这个人并不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正泰宁夏”办公室主任孙磊——电站建设的四个初始参与者之一,是2009年初这个项目开始申请时,从一家国有上市煤炭企业应聘而来的。在讲述时,小孙在努力寻找伟大,其是不用寻找事情的本身已经足够伟大;在整理中,老红也在努力发现精彩,其实只要记录下来你就会发现过程的本身已经足够精彩。
过去,这是一个有着太多奇怪的光伏电站。走在电站场区内,老红难免发现它的奇怪:支架比平时看到的粗、看到的长。小孙说:“那时没经验,所以支架的拉力要远大于实际需要。”老红又问:不同技术的电池板阵列应该是分开排列的,为什么那一片单晶阵列中有一排多晶的?“当时设计没经验,片子也多、间距也宽,就把多余出来的放在了那儿。”老红走到大门口想要拍照公司的的牌子:正泰宁夏太阳能光伏发电……,怎么那么别扭?小孙也忍不住笑了:“那时完全没经验,我去工商注册时就用了这个,其实‘太阳能’和‘光伏’只要一个就够了。”老红又问小孙:那时,人们怎么看待光伏?小孙回答:“有一个问题是不少于20个人问过我的:什么!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还能发电?”早期“正泰宁夏”的四个人是在一片荒地上的一座孤零零的简易工棚里开始生活和工作的,记得一场沙尘暴过后,早上醒来地上的沙尘竟有五公分厚!同事用手机拍下录像发回杭州总部,吓坏了从未见过这种“恐怖”的江南人。
现在,尽管投资成本高也可以实现15年回收。“记得当初项目投资可研报告提出的投资回收期是15年,现在事实证明可以做到。”小孙给老红算了一笔账:“目前电站每年发电不少于3000万kwh,按1.15元电价计,每年收入3450万元,15年共计收入应为5.18亿元,可以覆盖投资总额和财务成本。实现这一点,靠得是正泰的重要竞争力之一——全产业链。记得建设一期时为保证质量,采用的逆变器是德国名牌,运行结果并不好,出了问题德国人要半个月后才能到场。到二期时,除了土建部分,电池板、逆变器、电缆、各类电器全都是正泰自己生产的。”此时的老红,一边在想万一补贴电价不到1.15元正泰的投资风险会是怎样,一边在感受和分享小孙为正泰的远见卓识而有的自豪。老红也十分清楚,相对正泰20MW4.5亿元的投资,“15年回收”这个价值是有形和有限的,而各种经验的积累、四个初始参与者都已成为骨干力量这个价值则是无形和巨大的。
未来,更应当是对过去的纪念。“来正泰之前,我是在煤炭企业,我清楚地知道它总有被挖没的那一天,到时候人类的能源供给该怎么办?只有靠新能源。搞了光伏我才知道还有一个碳交易问题,这样算来传统能源的成本也不是那么低,新能源的成本也不是那么高。必须减排是中国政府对世界的承诺,实现这一点只有依靠大力发展新能源。而在新能源公司当中,正泰现在已经做得很好,将来会做的更好。”听着听着,老红突然说:这个电站的意义太特殊了,无论是站在中国新能源历史的角度,还是站在人类能源利用史的角度,你们都应当建立一个纪念碑,写上“中国第一个民营光伏电站”。许多事情的意义当时不一定能意识到,它需要时间。有朝一日光伏成为了人类的补充能源,这个电站的意义不就是划时代的吗!你们为什么不去建立一个纪念碑?你们现在还有什么可以纪念那个岁月的标志吗?小孙回答说:“什么都没有了。”老红突然想起小孙聊起过的四个人曾经生活、工作和躲避沙尘暴的工棚,“那个最早的工棚还在吗?”“在,市政几次让拆,我们没舍得,总是一种念想。”“那我们还坐在这里干嘛?走呀,照相去!”
老红想,假设明天这个工棚被拆了,这张照片就将是对过去最好的记忆和敬礼。
红炜
2014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