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之于德国模式,美国模式的市场化程度更高,对中国有着特别的参考意义,特别是在银行融资难以获得的当下。其实,国内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类似的尝试,比如2014年年初,招商局旗下联合光伏发布的光伏电站众筹计划,在短短3个月内,预约金额达到1060万元。
而遗憾的是,此次众筹就像昙花一现,此后类似的尝试就很少出现。除了众筹形式本身就是一个新生事物,还因为中国能源投资市场存在自身特点——中国的间接融资规模远大于直接融资,由于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尚不健全,很多在国外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就有些水土不服了。
因此,在“十三五”调整光伏补贴模式方向的同时,更需要对外来模式进行本土化的转变。
装机仰赖减排政策
在诸多目标中,装机1亿千瓦也备受坊间争议。因为根据国家能源局官方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9月,我国已建光伏电站400万千瓦。但这与2000万千瓦的年增幅目标相差5倍。然而,敢于提出这么高的目标必然有其根据,而最有可能的支持因素之一就是减排问题。
当下,蔓延全国的雾霾开始让政府下定决心,倒逼发电行业采取更加清洁的生产方式。从技术手段看,清洁利用能源可选择两种途径,一种是原有的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如天然气发电,但目前气电成本远高于煤电,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天然气发电的规模不会太大;另一个途径,也就是目前被认为是较为可行的途径,就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推动新能源的广泛使用。从降低减排、驱除雾霾、建设美丽中国的国家战略出发,“十三五”期间,光伏发电整体装机量必然是一个向上走的趋势。
但“十三五”期间,光伏发电尤其是分布式发电的装机规模能否实现规划目标,仍然存在着不确定性。
从技术经济属性来看,分布式光伏本应更有前景,但从2014年的实际装机效果上看,分布式光伏发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
当下,中国正在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这就意味着,经济增速放缓,将成为未来5~8年的一种常态。而随着经济减速,工业尤其重化工业会面临结构性调整。,也就是说,“十三五”期间,发达的东部地区电力需求的增速可能不如以前那么旺盛。
同样对消费者需求来说,即便有诸多政策因素的鼓励,需求和价格仍是其做出选择的终极原则。如果使用传统能源已经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对新能源需求就不再那么迫切,也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安装、使用相对昂贵的分布式光伏。
而从全产业链的视角来看,在“十三五”阶段,光伏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投资热点很可能会出现一些新变化。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