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到“别人的碗里淘金”的结果会怎样?刚刚宣布退出光伏产业的孚日股份给出的答案是:这是一桩赔本的买卖。
这家全球最大的家纺企业11月21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意图退出6年前涉足的光伏产业,将出售全部光伏项目相关生产设备。值得玩味的是,孚日股份宣布退出光伏产业的时机,与其6年前投入巨资时一样,都是光伏产业的“黄金发展期”。
“隔行如隔山,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只能捕捉有限的机会,而很多跨界企业的衰败正是违反了这个原则,盲目收购企业,盲目新上项目,陷入机会的陷阱而无法自拔。”锐财经行业分析师王政11月25日就孚日股份退出光伏产业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这一进一退,让孚日股份不得不付出高达2.3亿元的代价。”
“全身而退很难”
实际上,一度低迷的光伏产业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正在持续回暖,很多企业恢复了盈利。
“这得益于国内市场大规模的启动和海外市场的发展,加之国家政策扶持及技术创新等利好因素影响,光伏产业整体回暖迹象明显。”王政调研后得到的信息是,目前各类社会资本再次涌入,光伏产业已形成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去年年初还坚称要“坚持做下去”的孚日股份,为什么选择退出呢?
“目的是甩掉包袱,以便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家纺主业上,做精做强家纺主业。”按照孚日股份的说法,因光伏行业持续不景气,公司投资的光伏项目对公司整体经营业绩拖累较大,公司拟将光伏项目相关设备全部出售。
孚日股份表示,“尽管光伏电池特别是薄膜电池项目2011年即顺利投产,但由于光伏产业整体不景气,产品销售价格不断大幅下降,且该生产线初始投资金额较大,生产成本较高,所以产品销售价格竞争力较低,出现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状况,至今已处于闲置状态。”
公告显示,此次拟转让的30MW CIS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线及附属设备账面原值8.07亿元,已计提折旧2.26亿元,计提资产减值2.06亿元,账面净值3.75亿元,但评估值仅为5805.82万元,较账面净值减少84.51%。
孚日股份坦承:预计本次交易将损失2.3亿元,2014年净利润减少约1.7亿元,计入公司2014年度经营业绩。
“尽管光伏产业利润高,但同时又是投资大、风险大的项目。”长期关注孚日股份的长江证券(000783,股吧)分析师张月凤对本报记者表示,这些领域与其主业无关,也起不到上下游相互补充的作用,由于业务差异太大根本驾驭不了,“全身而退都很难”。
从家纺到光伏跨度太大
在王政看来,追求短期效益,盲目追风是企业跨界失败的主要原因。
无锡尚德的财富神话使光伏产业2008年成为各大行业和资本市场追捧的宠儿,正是在这个时候,这家2006年11月24日登陆深市中小板的家纺企业,2008年初将通过公开增发募集的12.6亿元资金中的40%投向了光伏产业。
2008年1月18日,孚日股份公布将投资成立孚日光伏,拟建设规模为年产60MW CIS薄膜太阳电池组件的生产基地,预计2009年第三季度投产。该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8亿元,当年3月又增资至5.44亿元。
“当时孚日股份的作法违背了当初募资时的公开承诺。”张月凤对本报记者说,孚日股份当时的承诺是:将募集到的资金悉数投向家纺类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