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2013年年底负债率仍高达80%的英利来说,即使真的有转型为光伏能源供应商的意愿,那也将是比较遥远的未来。从当前经营和财务状况来看,光伏电站之于英利与其说是转型的终点,更像是快速回款、支持其走出困境的工具。
英利所拥有的资源和圈地的能力使其在建设光伏电站时更具优势,但全部坚持长期持有,以运营电站的模式实现盈利对目前的英利来说并不现实。
相对来说,晶科能源在电站领域转型是思路更清晰的企业。
晶科向电站业务转型有两个重点,一是坚持长期持有,二是与制造业务拆分上市。单从容量来看,目前晶科完成并持有200MW的电站资产,2014年计划完成400MW的电站建设,项目储备也达到1GW。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晶科的电站分拆上市计划会在2014年年底到2015年年初完成,这将为晶科的电站业务构建更完善的融资平台,应用市场的开拓和发展在整个公司中的战略地位将更加重要。
要大规模开发和长期持有光伏电站,要求公司有稳健的财务状况和充足的现金流。在整个光伏市场,晶科较早地实现了扭亏为盈,也是少数几个2012年以前就开始布局光伏电站的企业。自扭亏以来,晶科的盈利持续稳定上涨,2014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晶科能源第二季度净利润为人民币1.382亿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4830万元增长186%;毛利润为人民币5.503亿元,去年同期是人民币3.116亿元,毛利率为22.6%,高于去年同期的17.7%。
晶科能源CEO陈康平还对本刊记者表示,目前晶科的负债率不高,经过去年两次增发,现在负债率在70%以内。此外,晶科的电站业务得到国开行的大力支持,为其提供30个亿的授信,晶科现在用信将近8亿。陈康平说:“相信随着我们业务的开展,国开行还会进一步增加授信额度,同时我们也从美国等其他国际资本市场融资,一级资本市场和银行融资相结合,所以融资这块我们还是有比较坚实的基础”。
新路难行
不管顺利与否,在政策的引导下,国内领先的光伏巨头们都在不遗余力地转向下游。但却不是每一家企业都能在电站业务领域分一杯羹。
光伏电站,尤其是大型地面电站看起来红火,某种程度上是相对分布式项目而言。尽管一系列支持分布式光伏的政策出台,该模式仍因为缺乏可操作性而受到冷遇,相对地,大型地面电站则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因此成为光伏企业转型的重要路径。
江山控股有限公司有着丰富的光伏企业融资经验,其执行董事刘文平认为,虽然地面电站融资相对分布式容易,但这种模式仍具有一定风险,总的来说,投资下游电站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但流动性比较差,增加了融资的难度。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