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和可再生能源基地配套的外送通道不健全,实际上电能是送不出去的,因为以当地电网的负荷水平和系统能力是不能够完全接纳的。
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展是全球的共同选择,但是从电力行业来看,这个已经运转100多年的传统行业正因此面临着一些新挑战。
风电、太阳能发电基地等一般远离用电负荷中心,位于电网比较薄弱的地方,从多个角度来讲,电网建设必须要加强。负荷中心可以发展一些分布式光伏,但是相应地对配电网的加强和技术革新也非常重要。面对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从电网发展功能的定位来讲,它实际上已经远远不只是一个连接电源和客户的中间环节,而是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性平台,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能源转换利用的重要平台。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使用主要是通过被转换为电力,传统的能源资源,比如煤炭,如果要更高效节能地加以利用,也需要转换为电力。所以,在整个能源转换利用中,发电的资源比例应大幅度提高,在这样的能源结构中,包括电网在内的电力系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第二是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平台。除电力市场越大,配置能力越强之外,电力系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瞬时平衡。如果拥有足够大的系统范围,就可以更好地实现供需平衡。同时对太阳能、风能这些不稳定的能源来讲,在规模大的电力系统内还能实现一个更好的时空之间的出力平滑,这是电力系统的独特之处。
第三是唯一的电力市场实物交易平台,它是实现公众参与以及市场活力的重要基础。现在,电力客户可以作为产销者进入电力系统交易,如果没有安全、可靠、能力强大的电网系统做保障,这是很难实现的。
第四是综合性的能源服务平台。下一步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呈现整合趋势,各方面能源、供应体系将更加融合。比如电动汽车的出现,加大了电力行业对交通领域的供电责任,这就涉及到电力系统供应和油气供应管道怎么实现更好融合的问题。
其实我们可以认为,能源绿色转换利用的集结点就是电网。那么,电网怎么推动能源的绿色转换,推动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呢?我们觉得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努力。
第一,做好电力行业发展规划的参谋者。电力系统是人类社会中最复杂的一个技术密集型系统,它的发展不是简单地把各种元件组合在一起,而是需要以长远经济性为目标,对应国家能源战略调整的要求。我们要把电源布局和电网建设更好地匹配,让可靠的技术性方案落地。这就涉及到系统的发电技术应该怎么整合,不光要考虑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核电,还要考虑可再生能源的特性,更重要的是围绕电力系统瞬时平衡的特点,在技术上构成更加有保障力的、更低成本发展的基荷、腰荷、峰荷的结构。
现在国家提出2014年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4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考虑怎么以一个社会供电低成本的方式去布局。要加强并网接入和可再生能源基地的一些项目通道建设。因为“并网”不等于“消纳”,接入到电网系统里面的所有东西不等于都能颗粒全收。如果和可再生能源基地配套的外送通道不健全,实际上电能是送不出去的,因为以当地电网的负荷水平和系统能力是不能够完全接纳的。
另外,变动性的电源需要跟常规电源,尤其是具备可调节能力的常规电源之间形成一种协调发展的格局。现阶段来看,可再生能源跟常规电源之间并不能够完全彼此取代,而是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可再生能源出力不那么稳定,我们要把电网接纳能力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更好地对接。
第二是做好电力生产系统的管理者。国内外任何一次停电事故中,电力行业自身的设备损失,远远低于因为停电造成的社会损失,所以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才是超过一切的责任。这要通过技术标准和运行的管理规范来保证,尤其是对于接入到电力系统里面的电源,一定要有一些基本的技术性要求。比如光伏,容量小的时候接入电网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当比例占到足够大的时候,从电力调度运行管理来讲,就要做到可调可控。
第三是做好新型市场格局和市场化发展的承载者。分布式电源的出现,让消费者不再是简单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在未来的市场格局下面,整个电力系统的关联性还有决策定位要重新架构,这些是要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来实现的。
我认为未来电网的发展目标非常清楚,就是必须要有强大的电力输配能力、灵活互动的服务能力以及强大的事故或是灾害的抵御能力。所以,首先,我们要加强电网智能化,提升新能源的接纳能力和多元化的服务能力。其次,改变电力消费方式,尤其是电力产销者出现后,新的利益格局、价值机制以及商业模式怎么建立,还有能源品种间如何形成一种既互补又竞争的格局。再次,一定要具备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大规模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入电网,长远来看技术不是问题,但是在当前现有的电力系统架构中,如果一些技术不到位,系统运转起来确实很有困难。所以,必须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出力预测,让它可试、可调、可控,对电网来讲,在输电、智能控制和调度方面需要加大力度,同样必须做好储能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等技术依托。
总而言之,从电网角度来讲,我们有责任来协助政府营造一个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和各种电源持续发展的行业生态。(文|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