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月多晶硅进口数据来看,我国暂停太阳能级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业务申请受理、对进口多晶硅实施“双反”并未起到预期效果。
业内人士指出,“补漏”措施在未来几年将发挥作用,但并非根治我国光伏产业“沉疴”的根本方法。
漏洞没补上
今年1月,我国商务部公布反倾销与反补贴终裁结果,对美国太阳能级多晶硅出口企业征收超过50%的反倾销税。但随即,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口(以规避反倾销税)的多晶硅占我国多晶硅进口总量的比重大幅上升,“双反”措施似乎收效甚微。
8月,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了2014年第58号公告《关于暂停太阳能级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业务申请受理的决定》(58号文),“补漏”措施出台。
出乎意料的是,太阳能级多晶硅大量进口的趋势并没有被阻挡。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9月我国多晶硅进口总量为9942吨,环比增加18.7%,再创历史新高。其中自美国进口的太阳能级多晶硅达1698吨,除去不在反倾销范围内的189吨半导体用多晶硅外,其他全部为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8月中旬出的文,从9月1日开始执行。半个月的时间里大量的加工贸易进口合同申请被批准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国际商报记者解释“58号文”未能见效的原因,“听说还有一些合同的期限超过了58号文的规定期限。”“根源还是国内产品在价格上不占优势。而且国外大型出口商与国内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一旦国内政策上有风吹草动,他们都会及时知晓,想方设法赶在9月1日前集中审批。”上述人士称。
国内媒体近日引用的一个观点也颇具代表性:海外多晶硅巨头没有了来自于中国市场的压力,或将丧失帮助中国光伏就“双反”与美国达成和解的动力,进而令美国“双反”终裁结果对中国光伏造成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