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反”带来微妙影响
要注意发展节奏,谨防因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美国光伏“双反”出台后,我国晶硅光伏产品输美面临高额税率,价格明显上扬,造成北美太阳能市场投资成本大幅提升。然而薄膜电池产品并不在此次“双反”之列,因此对于薄膜电池企业而言,北美市场成了香饽饽。
TrendForce旗下绿能事业处EnergyTrend研究经理胥嘉政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FirstSolar外,以CIGS技术为主的薄膜电池企业也在积极布局北美市场,希望利用此次机会扩大CIGS在全球太阳能市场的占有率。一直以本土市场为主的CIGS领导企业日本SolarFrontier已经积极展开布局,针对北美市场的需求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而我国的汉能集团则瞄准分布式的应用,通过并购快速累积相关的专利与技术,并与北美电动车领导品牌Tesla建立了合作关系。
胥嘉政进一步表示,综合考量目前光伏产品的转换效率和在北美市场的报价,从计算出的最终发电成本来看,CIGS产品其竞争力大幅提升,SolarFrontier和汉能都是此次“双反”的获益者。
那么,尝试进入CIGS薄膜电池市场是否可行呢?张为表示,首先,从初始投资方面来看,同样产能的薄膜类产品投资成本大约为晶硅类产品的3~4倍,这对企业的财务能力是个严峻的考验;其次,薄膜电池的衰减问题需要关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等达产之后,这个市场还是不是“当初的模样”。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处的工作人员也建议企业更理性些。他认为,随着CIGS薄膜电池技术逐渐受到市场和资本的关注,以及技术的逐步成熟,国内薄膜电池企业大举进军CIGS技术,以抢占未来发展先机的举措本无可厚非,但仍要注意发展节奏。目前CIGS薄膜电池大规模产业化良率尚未实现突破,生产成本仍然较高。较先进生产技术主要掌握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厂商手中,我国CIGS薄膜电池转换效率仍然与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竞争力不足。
他表示,虽然德国Manz集团宣布,已将CIGS薄膜太阳能实验室转换效率提高至21.7%,其交钥匙工程提供整套设备与生产技术,产品效率达到14.6%,成本能降至2.5元/瓦,但截至目前还未有量产化先例。而且CIGS薄膜电池生产不仅需要设备和生产技术,还需要生产者的团队具备较强的工艺技术实力,且由于材料与设备的国产化程度不高,生产成本能否达到宣传水平仍未可知。因此,企业看待CIGS薄膜技术发展应更加理性。
他强调:“宜首先进行小规模中试,待技术成熟、成本下降后再进入商业化生产,谨防因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原标题:光伏技术路线之争:CIGS能否拯救薄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