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分布式光伏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近来,金融机构与分布式光伏企业“眉目传情”,频频牵手。“金融机构的进入,一方面是对分布式光伏产业政策和基本发展模式业已成型的肯定,给予行业发展信心;另一方面,这些资金也将进一步撬动分布式光伏市场的发展。”受访的业内专家近日表示。
国开行放款释放积极信号
日前,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国开行”)与河北光为绿色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6500万元贷款协定,贷款期限为15年,已经实现正式放款。该贷款将用于河北省保定市白沟首个9.645兆瓦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据悉,这也是分布式光伏发展过程中,国家开发银行发放的首个贷款项目。
国开行评审一局评审七处处长谭再兴告诉记者,目前其他分布式光伏开发企业也在与国开行进行接触,合肥阳光、深圳前海、广东三水和北京顺义等项目的贷款评审工作目前在推进过程中。
对于分布式光伏产业来说,国开行的贷款支持和资金方向引导对于增强行业发展信心至关重要。2013年8月22日,国家能源局联合国开行出台了《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金融服务的意见》。该文件是此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配套政策,目的是通过发挥金融机构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有效激发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投资;联合发文后,国开行制定了分布式光伏项目开发评审暂行办法,目前已经下发各分行予以执行。
谭再兴表示:“国开行会同国家能源局对分布式光伏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和总结,得出了支持发展的七点意见。其中每一条都是针对行业发展初期的特点提出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分布式光伏开发的评审指导意见,确定了初期重点支持的领域和项目。具体的项目贷款评审工作随后启动。”
在谭再兴看来,分布式光伏一些政策已经相继出台,但这些政策需跟踪市场反馈不断完善,其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技术成熟度与传统能源相比还需不断培育和提高,因此需要政府在产业发展初期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国开行在支持意见中表示,分布式光伏发电处于发展初期,需要调动各类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建立合适的投融资体系。所以国开行发挥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引导作用,创新金融服务,积极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据介绍,国开行针对分布式光伏贷款的创新举措包括:将20兆瓦以下的分布式光伏项目贷款审批流程下放到各分支机构,以缩短审批流程提高贷款使用效率;探索推行分布式光伏发电量保险代替第三方担保的可行性;推动大型公司的转贷模式,支持中小型分布式光伏等等。
政策完善是关键
国开行自1994年成立以来,在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等重点领域建设,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发挥许多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开行将新能源发电作为重点支持领域。截至目前,国开行对于我国风电项目发放的贷款已经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光伏发电贷款超过500亿元人民币。
近期,国家十八个分布式光伏示范区、大型工商业企业分布式光伏投资商、地方重点支持的分布式示范项目,有望率先拿到金融机构贷款。据了解,目前国开行、建行、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普遍将上述项目作为先期分布式光伏贷款重点支持的企业,是基于对我国分布式光伏产业发展特点做出的判断。当前,我国的电价结构是工商业电价高于居民电价,国家支持政策中,“自发自用”的项目补贴更有竞争力,因此,当前工商业企业分布式光伏项目的收益率明显高于普通居民的自发自用收益。
此外,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资金补贴支持力度也是金融机构看中的重要参考因素。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既要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又要将贷款风险降至最低。
“从第一笔贷款的发放过程来看,我们认为目前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和政策模式基本成熟。在具体的评审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借款人资质、担保、用户实力、审批程序、合同完备程度等评审情况,逐步完善分布式光伏开发评审办法,创新融资模式,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谭再兴说。
商业银行谨慎试探
日前,晶科能源与民生银行签订了为期5年、总额度为10亿元的融资战略合作协议。在该合作协议下,首批8880万元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融资贷款已经获批,将用于晶科能源位于浙江省海宁高新园区的20兆瓦分布式太阳能光伏项目。民生银行也是目前第一家对分布式银行进行放贷的商业银行。
眼下商业银行对于分布式光伏项目的态度是“观望者众,洽谈者众,参与者寥寥”,其谨慎的原因大致有三点:一是担心屋顶用户的可持续用电能力;二是担心开发商电费回收难;三是不知地方补贴能否按时到位。
国家能源局日前出台政策明确,“自发自用”比例较低、用电负荷不稳定或光伏企业与电力用户无法履行能源服务合同的项目,可执行光伏电站标杆电价政策,光伏发电量由当地电网企业按国家规定的当地光伏电站标杆电价政策全额收购。该政策“为投资人提供托底的利润回报预期,增加融资吸引力”。
对于电费回收难和地方补贴到位的担忧,国家能源局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各地方的政策陆续出台,金融机构和开发商的担忧将有助于地方政府和当地电网公司尽快完善政策细则,加快分布式项目推进。
民生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商业性金融机构目前只有几家在进行试探性的贷款合作。目前由于金融机构进入不充分,先进入的金融机构可以从中优选规避风险,例如地方政府政策到位的项目和大型工商业企业的项目。未来随着地方上政策体系的完备,商业贷款项目选择的范围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