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时璟丽指出,解决风电并网消纳最关键的主体还是电网。2013年限电率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电网进行了一些优化调度,典型的是东北电网,没有任何新建的线路,仅仅是通过优化调度,提出火电在冬季也要承担一定的调控任务,就使吉林省由2012年35%的水平下降到20%多。
对于风能的发展前景,施鹏飞认为风电发展是必然趋势。按照国家风电“十二五”规划,2015年我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将达1亿千瓦,海上风电500万千瓦,“海上可能完不成,但是陆上今年年底吊装容量就要超过1亿千瓦了。”“市场是很大的,年发电量要求也很高。”
生物质能逐步壮大,迎来春天
“生物质能源在中国已经成长起来了,正在迎接它的春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农业大学原校长石元春高兴地说。这位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至今仍在为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奔走疾呼。
生物质能源是指通过直接燃烧、热化学转换、生物化学转换等途径将农林业生产过程中除粮食、果实以外的秸秆、树木等木质纤维素(简称木质素)、农林废弃物及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禽畜粪便和废弃物等物质转化成为能供人类直接使用的电能、燃油等。由于其可再生、低污染、广泛分布等特性近十多年来在国内外逐渐发展起来。
据石元春介绍,截至2013年,全国28个省市都开发了生物质自然发电,上网容量达7790兆瓦,发电量为356亿千瓦时,是风能2013年发电量的1/3,太阳能发电量的3-4倍。其中在山东、浙江、广东这几个主要省份的发电量占到总量的50%左右。由于靠近消费市场,传输成本和投资较低。同时,伴随着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不断推进,近年来国家发布了多个条例、规章等大力促进生物质成型燃料的供热工程,这样的产业在京津冀、东北、华北以及全国都在逐渐铺开。
“生物质能已经开始形成气候,不可小觑了。”石元春这样评价。
作为向中央正式提议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程序表示,“过去十年间对于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有很多疑虑,诸如原料来源争粮油、争地,难以商业化、经济性不强,离不开财政补贴、难以大规模利用等;但伴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这些一度牵制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的看法已经过时,应该及早抛弃。”
据程序介绍,随着热化学转换法等先进技术的采用,生物质产业摆脱了过去原料方面的重大局限性,同时又克服了市场的限制,大规模产业化指日可待。
以位于武汉的阳光凯迪生物质燃油燃气厂为例,年产万吨级的生物质燃油生产线已运行超过1万小时。并且正在兴建年产30万吨的生物合成燃油工厂。利用一些废木片,在一定的添电和天然气条件下,凯迪可以将每3吨含水20%的木质生物质变为1吨生物气化合成燃油;成本可控制在8000元/吨以内,不需要国家补贴,就可以盈利。生物天然气的发展也方兴未艾。不久将有日产10亿立方米的工程投入运行,紧跟着还有30亿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气工程将开展。
“国际上生物能源的发展态势总量是超过风能和太阳能。但在我国相关指标还远远落后。”程序指出,希望国家在政策上有所倾斜,促进生物质能源的长足发展。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