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反补贴初裁结果,认定中国出口自美国的晶体硅产品获得了 18.56%至35.21%的政府补贴。
2011年,美国曾经发起过第一次“双反”调查,高额税率迫使中国光伏企业纷纷转道台湾曲线进入美国市场。英利内部人士则称,此次“双反”调查便是为了彻底“堵死”中国光伏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的路。为了应对美国二次“双反”带来的市场萎缩,中国光伏企业已经开始考虑重启海外建厂计划。此外,欧盟市场或将重新成为光伏企业争夺的重点。
2013年8月初,多家中国光伏企业与欧盟签订了价格承诺协议,中国企业承诺出口的光伏组件价格不低于0.56欧元/千万时,每年出口限额不超过7GW。
经济观察报独家获悉,由于0.56欧元/千万时的价格高于当地市场价格,2013年中国光伏企业总共完成的欧盟配额不足50%。
一家光伏企业高层人士称,随着进入美国市场的路被堵,考虑到出货量的要求,欧盟配额或将重新受到重视。
初裁落锤
6月3日,在中国光伏业的一片抗议声中,美国商务部公布了针对中国光伏企业发起的第二次“双反”调查的反补贴初裁结果。
根据结果,美国商务部的初步裁定指出,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晶体硅光伏产品获得超额政府补贴,补贴幅度为18.56%至35.21%,远高于2012年裁定的14.78%至15.97%的补贴幅度。
其中,中国强制应诉企业尚德和天合的反补贴税率分别为35.21%和18.56%,其他中国企业的全国范围反补贴税率为26.89%。基于补贴幅度的初裁结果,美国商务部将通知海关对中国出口的上述产品征收相应保证金。
此次“双反”调查距第一次“双反”调查仅三年。
三年前,2011年10月19日,由德国光伏企业SolarWorld美国分公司牵头联合其他6家匿名企业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起申诉,要求美国政府向中国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晶硅电池进行“双反”调查。
申诉书中点名了70余家中国光伏企业,英利、尚德、天合及阿特斯这几家大型光伏企业自然在列。当天,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双反”调查正式立案。
一年后,美国对华光伏产品“双反”终裁落地,美方决定针对中国相关生产和出口企业征收介于18.32%至249.96%的反倾销关税,以及介于14.78%至15.97%的反补贴关税。
但这次“双反”调查实际上留给了中国企业一个曲线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
“"双反"后,中国的光伏企业出口至美国的产品多数都是绕道台湾曲线进入美国本土。”一位光伏企业高管称。经过两三年的经营,中国的光伏企业在美国市场的份额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比重越来越大。
权威机构的统计显示,在美国政府不断出台促进光伏应用政策的背景下,美国很快将超过欧盟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光伏市场,预计2014美国光伏总需求量将达到6GW。
经济观察报获得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英利、天合、阿特斯三家企业通过外购电池封装组件出口美国,使得对美发货量占到年度总发货量的比例分别为英利20%,天合15%,阿特斯17%。
按照程序,美国商务部将于7月28日公布第二次“双反”反倾销初裁结果,12月11日公布反倾销、反补贴终裁结果,并将于明年1月底最终裁定是否征税。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秘书长孙广彬称,美国发起第二次“双反”调查,主要针对的是采购台湾地区和市场经济第三国电池在中国大陆组装的组件。
多位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的业内人士称,此次“双反”来势更猛,初裁的税率也比预期要高,未来终裁前景很不乐观。“中国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份额截至去年底已达60%以上。一旦此次"双反"应对失利,中国企业势必将美国市场拱手相让。”上述光伏企业高管称。
阿特斯阳光电力全球市场高级总监张含冰称,美国二次“双反”肯定会使得公司在美国光伏总体量减少。
责任编辑:ca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