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向下游终端市场延伸的危险
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光伏企业向下游延伸的问题。
2013年,中国太阳电池和组件的产能估计有大约50GW左右,但是全年全球的安装量不会超过35GW,中国国内只安装了11.3GW,产能仍然严重过剩。
因此,市场在整个产业中仍然是致关重要的。这就使许多光伏企业向下游延伸,搞起光伏电站的建设,这样的产业链延伸有利于自己产品的销售,可从中赚取较高的利润。
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光伏制造公司成为电站拥有者,那将是十分危险的。
因为电站的建设和持有需要沉淀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会在长达10年至20年之间逐渐依靠售电收入返还,期间在电价收益上还有很大的不确定。另外,一个商业公司资金周转率如此之低(10~20年一次),将肯定会导致企业盈利水平下降。
在这方面,上海超日给人们一个很好的警示。该公司在2011年到2012年利用从股市及金融公司募集的大量资金在国内和欧洲建了大量的电站,这些电站的资金需要长期逐渐从电费中返还,但是银行抽贷导致该公司资金紧张,股票和企业债双下跌,导致抵押给信托公司的股票价值下跌,需要不断填进新股或现金,最终导致公司无力支付利息,在2014年成为中国债券违约第一例。
这样看来,光伏公司最好只做到光伏电站的总包阶段就可以了,建好电站后须将电站卖给其它业主,及时回笼资金,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资金的快速周转。而从长期来看,未来发展趋势还是以专业化为好,企业只做一个产业环节。
那么,什么模式的公司在如今这样变动的市场氛围中会比较好呢?
我们认为,未来光伏公司最好是一个更大规模的其它行业的母公司的子公司最为合适。光伏公司的规模最好是能与其母公司的规模相匹配。当光伏行业出现较大的变动时,母公司可以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光伏公司的规模不要大到母公司无力支持的地步。
十分不幸的是,在2014年光伏市场及生产刚刚好转的情况下,又传出有些大的太阳电池厂要扩产的消息。如果这一消息属实,那将对中国光伏产业又带来负面的影响。
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出现产能严重过剩了,很多企业还没有恢复生产。在这种状况下,进一步扩大产能,无异于雪上加霜。而且,中国光伏产品的价格由于产能一直维持过剩状态而无法回归到合理的价位,因此中国光伏企业无法得到合理的利润区间。如果在这种微亏或微盈的状态下长期运行的话,就不利于中国光伏企业的技术投入,使得中国太阳电池制造企业的技术一直落后于欧美企业。(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