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波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政策行为决定的波动性;其二是市场行为决定的波动性。前者体现在市场规模受光伏补贴政策、经济状况的影响。后者体现在光伏市场一定的情况下供求关系导致的价格波动。这两种波动不断交替出现,使得光伏企业的生产经营非常难于把握。
从全球光伏电池的产量变动情况,可以一窥政策及经济环境变化对于太阳电池产量的影响。从图1可以看到,截至到2012年世界光伏电池产量的变化,这里2013年的数据是估计的,因为到目前为止世界两大太阳电池杂志(Photon International和PV News)均未给出2013年全球光电池的数据。
从图1中我们看到,虽然太阳电池的绝对量是年年增加的,但是其增加量却有非常大的变化。这些大范围的变动,都有其背后的政策导向及经济环境的原因。
比如,2004年的产量大增是因为德国FIT政策出台。2008年的大涨是因为西班牙的FIT政策出台。2009年的突然下跌一方面是由于西班牙的政策突然转变,另一方面美国发生了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银行贷款的剧烈收缩。2010年的大涨是由于全球经济刺激政策的出台,以及多晶硅材料供应的解决。而自2011年开始的连续下跌,则是由于全球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引起了全球光伏电站补贴的巨幅下调。
频繁的产量与价格波动对大型企业更具破坏性
尽管政策是市场容量的决定因素,但是光伏电池的价格变动却决定于其供需之间的平衡,更多的由市场因素决定。
从图2可以看出,从2008年至2012年光伏电池的销售价格下降了两个台阶。
第一次从2.5美元/W下降到1.5美元/W一线,这段时间正值2008年底开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造成市场的突然收缩。到2010年市场向好后,价格似略有上升,但这时多晶硅材料供应短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因此价格回升不严重。但是,自2011年开始由于经济危机、补贴下调、产能过剩互相交织影响造成的产能相对过剩,使得组件价格进一步大跌,达到0.8美元/W。这次下跌一直持续到现在,最新的德国市场现货价格在60~66欧分之间。
这样频繁的产量与价格的波动,对大型光伏电池企业的影响要比小公司影响更具破坏性。
⑴首先,大公司生产线众多,需要持续的大规模市场支撑,一旦市场出现阶段性的波动,会造成大量的产能闲置,给公司造成巨大的经营压力。
⑵其次,大公司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因此企业一般都从银行、信托公司等金融单位大笔借债,一旦市场端出现突然的变动,会造成企业负债大量增加。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