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利相关负责人透露,全球网络采购平台已经基本搭建完成,已经有了超过100万美元的订单。
此外,英利也在天猫上开设了旗舰店。但与晶科能源不同的是,英利天猫店主要销售的是太阳能手电筒、充电器、路灯等产品,而不涉及太阳能组件及户用系统。“天猫店每年也会有几千单的成交量,基本上能够保证不亏损。它主要还是起到一个形象推广、知识普及的作用。”上述英利相关负责人说。
与英利和晶科能源不同的是,另一巨头昱辉阳光则更加偏重于将其官方网站打造成一个B2C的平台。
目前,该公司的官网已是一个涉及LED、组件、储能的海外零售的B2C网站。
另一不愿具名的光伏企业则正在打造一个类似于京东、亚马逊的电商平台。“这个已经运作有一段时间了,很快就要推向市场。”该企业的一位内部人士透露。
规模瓶颈
不过,这些光伏企业在尝试电商渠道的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着规模瓶颈的问题。在张含冰看来,目前国内光伏企业做电商量很难上去。
2013年,阿特斯全年实现净收入16.544亿美元,毛利润为2.756亿美元。据张含冰介绍,阿特斯在日本市场也在尝试着通过电商的渠道来出售自己的产品。但她坦言,通过电商走的量比较少。“可能会有1%的专业人士会自己去买,因为他们懂安装。”
根据英利当初的计划,2014年6月,该公司的全球网络采购平台将正式搭建完成。
英利的目标是,到2016年,该平台的规模达到2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500亿元人民币。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曾告诉经济观察报,未来这个全球网络采购平台的收入规模将会超过主业(光伏产品制造)。
但英利相关负责人称,全球网络采购平台比预计达到的规模要小。这还需要有一个培育的过程。而在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上,晶科能源的户用系统购买者也寥寥。
晶科能源内部人士称,未来公司在电商领域的战略是线上渠道会继续深耕,会加快线上渠道的铺设。
在张含冰看来,除非中国光伏市场户用系统比较发达之后,有了一大批会安装的工人,要不然光伏产品电商化更多的是个概念。晶科能源全球品牌总监钱晶则认为,光伏还没有走入商用、民用,当光伏发电系统还不能像家用电器一样地贩售和安装,这个市场都还没算真正打开。
“当这个市场真正打开的时候,8GW,甚至16GW都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钱晶称,“当光伏发电系统成为普通家电,快消品了,它的销售渠道就会完全不同,但目前仍需要一个市场培育和教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