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以来,多家上市公司公告其公司债暂停上市,其中包括“11华锐”“11苏中能”、“12晋煤运”、“09永煤债”等。这些公司早期发布公司债的时候理由几乎一致,都是置换银行贷款,降低融资成本,改善融资结构以及补充营运资金等,然而债券发行后,公司经营业绩一路下滑的也并非个案。融资时的信誓旦旦与随后出现的业绩滑坡在中国证券市场屡见不鲜,股民们几乎习惯了上市公司的业绩大变脸。
因公司债暂停上市而引发的流动性、信用违约等一系列风险都将随之而来,投资者的利益或将受到巨大损害。为何如此多公司债扎堆暂停上市?4月底年报发布完毕,经营业绩较差的民营企业由于没有政府信用背书,其债券评级面临下降,此外,超日债对债券市场的冲击也不容小觑。
2014年3月5日,光伏上市公司*ST超日因发行的“11超日债”无法按时支付9000万元利息,成为中国债券市场出现的第一起实质性违约事件。自超日债违约之后,债市投资也已经切换风格,择券从唯高收益转向需要严格甄别信用风险。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到今天20多万亿元的市场规模,其发展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到“步步惊心”的巨变。
上世纪90年代前半期,我国信用债市场曾经历过一段野蛮生长的激情岁月,尔后因“327国债事件”的爆发嘎然而止。这是一次改变历史的重大挫折,从此中国债券市场陷入了冰冻期,一直到短融诞生打开局面。随后公司债迎来了浩浩汤汤的扩容浪潮,其间虽爆发过一些信用事件,均未能演化为实质性违约案例。一直到超日债的出现,债券市场新的考验开始了。
其实,从2011年初超日债上市伊始,到2013年年中超日债退市前投资者最后的逃离窗口,*ST超日给足了投资者风险信号,然而,中国债券市场的不完善,让投资者以为超日债会和此前ST海龙一样,有政府兜底,但是,这次他们错了,超日债的投资者们为他们的激进和盲目付出了代价。
纵观国内外债券市场,一个没有违约的市场是不健康的,它扭曲市场机制,使投资者过于盲目,其结果是闭眼买债。超日债终结了中国债券不违约的神话,这对于规范国内债券市场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债券不违约的终点也将是信用风险释放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