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转型者已迎来春天
反观其他的一线光伏小伙伴们,路走的似乎没有英利这么险。
2013年晶科(NYSE:JKS)、阿特斯(NYSE:CSIQ)开始扭亏为盈,天合光能(NYSE:TSL)、晶澳(NYSE:JASO)大幅减亏。
市场也给出了回应,截至2014年3月30日上午10点,英利市值6.81亿美元,天合9.57亿美元,阿特斯市值13.83亿美元。英利目前是三家一线组件制造企业中市值最低的一家。
反观英利,它选择的是全产业链模式。英利除了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制造商外,也是全球最大的电池生产商。随着光伏产品价格迅速下跌,加之设备折旧,拥有庞大制造资产的英利面临的压力也是最大的。
对比来看,阿特斯则是制造资产最轻的,组件产能最大,电池片递减,硅片再递减,不介入多晶硅,这样的“倒三角”模式。阿特斯创始人瞿晓铧想把阿特斯做成一家光伏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而并非单纯的组件制造商。因此在多晶硅最火的时候,瞿耐住寂寞没有进入上游,专注在下游组件销售、电站EPC和项目开发。
瞿晓铧的逻辑是,在一个产能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单家企业做全产业链不是成本降低的最好办法,一定的产业分工、各家把自己所在产业环节做大做好,反而是整个产业降低成本的最好办法。
英利和阿特斯的两种模式,不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无法妄下论断孰是孰非。
但在市场低谷期时,阿特斯获得的是,更少的负担以及更快的转型速度。阿特斯整体解决方案在总营收的占比,已经从2012年的11%提升至2013年的28%。
其实在全行业好转下,这些小伙伴们也控制不住产能扩张的冲动。
晶澳计划将光伏电池与组件产能均扩展至2.8GW。阿特斯计划2014年光伏组件产能扩展至3GW。晶澳首席执行官靳保芳表示,在扩展业务版图的同时,公司还要维持住一个审慎的资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