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巨头否认存在倾销
那么中国企业到底存不存在倾销行为呢?对此,樊振华表示,中国光伏产品在世界上不存在倾销行为。他同时表示是美国采取的不正确的调查体系,才导致了中企遭受高额双反税率。
樊振华表示,目前
英利在美国市场占到其出货量20%左右水平,英利的产品之所以在美国受欢迎,一方面本身因为质量这些方面的一个很好的把控,另外一方面英利本身一整套的品牌的培养体系。现在英利已经在市场上杀出了一条血路,在全世界范围之内得到了大多数的客户的认可。“说到倾销,我觉得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中国产品在世界上是不存在倾销的,樊振华说”。
樊振华说:“很多网友奇怪,为什么每次一(双反)调查就会出一个很高的税率,或者至少会给你出一个税率,这个可能就从以下这么几点来看:首先虽然中国现在加入WTO,但是对于很多西方国家,现在还是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在进行调查的时候,尤其反倾销的调查的时候,在美国这边就不可能采用中国自己的这样一种成品要素,去做这种考虑。比如说在第一次双反调查的时候选择了泰国的市场,然后欧盟当时的调查选择了印度这样一个市场,首先选择的过程本身是不是具有科学性,这个打了一个非常大的问号。
“另外一点,如果你选择一个起步产业,那可能它本身自己的成本是非常高的,而中国的光伏业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发展产业,拿中国的光伏业去跟一个“刚走路的小孩”比,肯定成本要低很多。所以从这个点来看的话,是一个非常不妥当的,或者是不合理的这样一种调查体系,导致了最终网友看到比较高的双反税率。“ 樊振华补充说。
晶体硅光伏企业转型薄膜光伏未必安全
中新网能源频道梳理发现,几乎每次反倾销晶体硅总是首当其中,而薄膜光伏则能幸免。 因此,有人甚至称薄膜光伏为“光伏安全岛”,那么这个岛真的是安全的吗?未来中国的光伏产业是否可以通过薄膜路线实现转型升级,从而避免总是遭遇欧美国家的“双反”呢?
对此,梅新育表示;“这几次美欧的
光伏双反没有涉及薄膜产品,也使薄膜产品是光伏安全岛的说法流行开来,这里面之所以没有对薄膜产品实行双反,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目前薄膜产品在全世界光伏产业里面,占的份额还比较少。无论是美欧自己,还是中国,这方面的生产都还是非常小的。这样一来的话,因为美欧方面自己涉及的利益还不够大。所以它还不至于,还不需要把这薄膜产品当做双反的对象。”
梅新育还表示:“如果我们的薄膜光伏产品迅速,形成了生产规模,而按照我们的效率,投资效率来看,我相信这也是肯定会发生的。只要中国开始做起来的话,肯定那个产能产量和生产成本会很快取得对美欧的竞争优势,那个时候这个安全岛就不会安全了。”
另外,转型薄膜光伏还可能遭遇高成本的考验。据樊振华介绍,如果想去往薄膜光伏方面去转型,这个难度比较大。因为薄膜光伏本身投资规模是非常大的。
据樊振华介绍,从初始投资方面,可能同样产能的晶硅类的产品还有薄膜类的产品,薄膜类产品成本能达到晶硅类投资的三到四倍。这需要考验企业的财务能力,而且还要考虑未来当你的产能真的布局在那里的时候,是不是这个市场还是那个市场。
“另外,在转换效率方面,晶硅类的产品,现在有多晶、单晶,基本上多晶类的产品基本上转换效率达到17%、18%这样的水平,而单晶类的一些产品可以达到20%以上的转换效率。而薄膜类的产品现在转换效率相对来说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在10%到12%范围之内。这里说的是商业化生产的,在实验室水平可能相对比较高一些,但是在商业化生产现在是这样一个基本水平。”樊振华说。
“然后从衰减角度来说,可能晶硅类产品衰减比较小的,而薄膜类的产品现在衰减这些方面还是很难在技术上实现一个很好的控制。我们了解到一些基本数据,可能衰减一年能达到10%这样一个水平,但是可能晶硅类在1%、2%这样一个水平。”樊振华补充说。
“然后从衰减角度来说,可能晶硅类产品衰减比较小的,而薄膜类的产品现在衰减这些方面还是很难在技术上实现一个很好的控制。我们了解到一些基本数据,可能衰减一年能达到10%这样一个水平,但是可能晶硅类在1%、2%这样一个水平。”樊振华补充说。
索比光伏网所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光伏行业最新动态,请关注索比光伏网微信公众号:solarbe2005
投稿与新闻线索联系:010-68027865 刘小姐:news@solarbe.com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