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市场新一轮大规模投资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说,但这一轮唱主角的不再是民企,而是央企。一家民企高管人士也无奈地表示“现在民营光伏企业不是不想参与建电站,大家都看到了机会,但大家都没有钱。”
笔者认为,在投资建设光伏电站方面,民企考虑的是能不能挣到钱,而国企考虑的则不一样,这或许是光伏企业容易“攀亲家”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在1月14日召开的201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上,国家能源局敲定2014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14GW,其中分布式占60%。大型地面电站占比被严重压缩,国有企业固有优势被削弱,分布式发电或将成为民企打开国内光伏市场的突破口。
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由于小型、分散、手续繁杂,开发的问题比较多,所以大型国企介入存在困难,这为民企进入提供了大好时机。与地面光伏电站动辄上亿的初装费用相比,分布式发电的投入多为千万级别,这也为民营企业介入提供了先天性的优势。
分布式光伏市场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市场环境极不完善,因此目前尚未达到拼资本的地步。笔者在此建议民营企业做好以下几个事情:
首先,在项目运作初期,建议开发商以较多的自有资本投入,先以较多的资本撬动较小的项目,打造一个成功的案例,为后续融资做示范。之后,企业在后续的项目滚动开发中再逐步加大项目规模和融资金额,渐进式放大资金杠杆比例。
其次,虽然目前大面积建设分布式市场的时间点尚未出现,但有风险才会有商机,在“猪都能上树的年代”,分布式盈利率自然会回归正常。因此,笔者建议民营企业可以暂时不大规模投资,但一定要做好项目的储备工作。中国分布式政策的核心为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电站所在地电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分布式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如果分布式政策真正完全落地,届时激烈竞争会造成优秀的屋顶资源很难被寻找,相应的租赁价格也会水涨船高。
当中国开始启动大型地面电站市场时,因为政策模糊,很多企业建设意愿并不强烈;但当大型地面电站政策稳固,地面电站规划量被压缩后,一张“路条”的价格由过去的一两百万元被炒高至一两千万元。部分有先见之明的企业如顺风光电、海润光伏等则占了大便宜。这或许给民营企业拓展分布式市场提了个醒,不要等到政策完全具备了才去开展项目,先期可以投入部分资金大量储备项目。
小结
当下民营企业在靠“野路子”融资,有的企业试图采用第三方融资模式并引入担保机构,将融资方式无法按期偿还资金的风险转嫁给了担保公司。这种方式肯定不具备普及意义,资本市场害怕风险不敢贸然进入,保险公司也会对投保产品做风险评估,他们就不怕风险吗?融资存风险的根源在政策和电站自身环节,不是靠创新融资模式可以解决的。
此外,如今的光伏市场上还出现了另外一种融资模式,或许称为“合作模式”更为恰当一些,因为这种模式不需要在金融市场上寻求融资,而是光伏合作组织或联盟内部多家企业的合作,直接利用企业各自拥有的产品、技术,共同参与电站建设。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企业各自的优势,也减轻了企业投资光伏电站的资金压力和风险成本。不过笔者认为,这种模式更不靠谱。光伏电站投资回报期很长,约8~10年,企业把大量产品“压”在电站环节,资金链会很快断裂。光伏行业最终肯定是利用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来向前发展,不是密封在行业内部,“合作模式”只能解燃眉之急。
可以预见,未来3~5年光伏企业融资靠“大款”会成为融资主流方式,此方式也是企业融资从银行到市场的过渡阶段,希望民营企业能够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