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光伏业界普遍认为,光伏电站具有“证券化”基础,“定期宝”这一方向值得探索
编者按:日前,有市场传闻称,马云正在与某大型光伏电站及运营商洽谈合作,如若成功,光伏电站开发融资模式将出现颠覆性变化。一时间,整个光伏产业为之震动。近年来,马云频频展开跨界投资,并引爆诸多行业生态的巨变。那么,这一次,光伏业是否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1月23日,A股太阳能发电指数报收于935.36点,创单日涨幅2.54%,而相较1月21日开盘时的872.03点,三天来,其累计涨幅已达到7.3%。
作为推高这一指数的“功臣”,近日,坊间传闻,阿里巴巴继“余额宝”后又将推出“定期宝”,而这一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投资标的很有可能会选择光伏电站。
理论上看,光伏地面电站8%-12%的年收益率,与以“余额宝”为代表的新兴理财产品6%-7%的年收益率间存有一定利润空间。基于此,光伏业界普遍认为,光伏电站具有“证券化”基础,“定期宝”这一方向值得探索。
当各界仍在畅想“光伏理财”的美好之时,1月23日,阿里余额宝方面相关负责人却向《证券日报》否认了该传闻的真实性(以光伏为投资标的)。而针对于“定期宝”,该人士则称“我们从来没说过有 定期宝 这个产品,只能说公司确实在与一些金融机构合作开发更多的理财产品,但目前没有更多消息可以披露”。
诸多因素困扰“光伏理财”
2013年中旬至今,随着“双反”争端的渐趋平静,管理层大力发展太阳能应用的政策相继出台,中国光伏业又迎来了新一轮投资热潮,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此轮焦点已由产业链中游的组件、电池片下移至下游的电站开发,而相对于商业模式尚不成熟的分布式光伏发电,10MW-100MW规模的地面电站则受到了资本更为猛烈的追捧。
《证券日报》记者据Wind数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5月以来,仅A股近20家上市公司公告的涉及光伏地面电站、分布式电站开发、投资、EPC、出售的总规模便已超4GW(建设期约为2013年-2015年)。
“当一个地面电站并网运营后,其电费收益(脱硫上网电价)、补贴收益(每发一度电而获得的财政补贴)都相对固定,而投入方面也十分固定(运维等)。这就是使光伏电站具有了相对明确的收益预期,也就具备了 证券化 的基础。”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
不过,“证券化”的基础仅限于已经成功并网的电站,对于那些拟投资建设的电站,则面临着日照时长、建设工期、并网与否、电网传输损耗导致的发电量有别、各地补贴力度差异等诸多不确定变量。“这样的风险,我想是类似 定期宝 这样的理财资金无法承担的。”上述人士认为。
如此一来,理财资金所能够介入的恐怕就只有已并网电站的收购或电站电费收益权的收购。“这又有一个问题,光伏地面电站的质量承诺期大致为20年-25年(依组件衰减率等质量承诺而定),可以简单理解为其产生投资回报的周期为20年-25年,那么,向客户承诺锁定期不超90天,甚至随存随取的理财资金介入多久为宜?面对那些组件衰减造成的发电量减少等不可控因素,又该如何设计金融方案?这些都是难题。”
不仅如此,上述人士还认为,“即便是已并网电站,也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比如电费、补贴能否按时发放?而电费、补贴晚发放一天,都会增加资金使用成本”。
“定期宝”与贷款谁更吃香?
事实上,光伏电站“证券化”的概念并不新鲜,目前活跃在圈内的几大巨头均曾在此前有过类似举措。
某光伏企业高层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从组件商的角度出发,我们希望电站资产流动起来,以获取充沛的资金,再进行新一轮投入。这样既能保证现金流,还可以享受电站流转的溢价,以及消化自身组件产能,可谓三全其美”。
“不过,现在看,这一思维快要过时了。首先,随着光伏平价上网目标愈发接近,组件利润已十分微薄。而随着国家扶持力度的增加,光伏电站,尤其是收益相对明确的地面电站可以获得的融资也越来越多样化,其中包括债券市场、证券市场、银行贷款、第三方投资,甚至保险资金、养老基金等等。这一结果导致愿意自持电站资产的人越来越多”。
“达到一定规模的电站群,放到证券市场上,就可以化身为一个具有较好盈利水平的上市公司(达到10%的年收益率);放到银行,就是优质资产,可以转换为贷款。而据我所知,不久前港股几家公司以投资电站为由增发、发债,也都获得了投资者的热捧。”上述高层向记者补充道,“如此一来,这些开发商对于募集电站建设所需的资金并不向以往那般急迫,他们就会要求压低资金使用成本”。
更何况,拟建电站的诸多不确定性是理财基金所难以承受的。而与此同时,并网电站可随时抵押、证券化,以换取现金流,其对理财资金又有多大的兴趣呢?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一些政策性银行基于良好的信用评估,目前给予光伏电站建设的贷款利率甚至可以低至3%-4%,在这样的资金使用成本下,可以说,理财资金对电站开发商,尤其是可享受电费、补贴稳定收益的已并网电站持有者,并不具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