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的醉翁之意
为什么欧盟频频向中国光伏产品发难,这跟欧盟的经济发展有关。欧盟经济已经是进入到了疲软状态,其复苏步伐必然比中国、美国、日本慢许多,千疮百孔的实体经济并不能有效支撑欧元区的企稳回暖,稍有不慎还有可能使整体经营环境大幅恶化,此时投资便成了拉动经济的最好手段。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任浩宁认为,欧盟“双反”事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负面影响早已波及整个光伏产业,在中国光伏巨头全面收缩海外市场、扩张本土市场之际,惩罚性关税的落实对经济方面的影响并非最大,来自中欧能源领域的摩擦着实给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即便是能源领域的深化合作还在继续,未来中国巨头仍可能遭遇不公正待遇,而此次光伏“双反”或仅是欧盟吸引中国直接投资的工具。
欧盟征反倾销税的目的或又在于保护本土的光伏产业?从光伏产业来看,欧盟光伏产品并不具备太大的技术优势,成本管控方面与中国企业相比有一定差距,价格竞争环节中国产品几乎完胜。就在中国国内市场和欧盟市场全面收缩的情况下,若要尽可能的保存当地光伏企业,非正常的干预便成了欧盟的首要选择,而“双反”则是欧盟打压中国光伏业的最佳武器,中欧贸易摩擦常年存在,实施征收惩罚性关税对欧盟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中国光伏产业如何破局
在经过2012年双反之后,中国在欧洲的出口量已经在下降,这说明国内的企业也意识到欧洲市场不确定性风险过大,也正在转移阵地。中国光伏产业需要加紧扩展内地市场,同时积极开发其他国际市场,这样才能把影响降到最低。欧盟这次事件给中国光伏企业敲响了警钟,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生产没有前途,未来国内光伏企业应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技术含量,这样才能避免低价竞争,也能免受双反困扰。
政府要对光伏企业的补贴机制进行改革,要有退出机制,逐步降低补贴比例,政府补贴占据主导地位,盲目发展造成产能过剩,是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与补贴生产者相比,补贴研发与终端利用环节更为有效,这是未来补贴政策调整的重要方向。国内光伏行业近两年在发展中频繁遭遇“寒流”,业内多家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的问题。出现这种局面,与近年发生的光伏贸易争端关系密切。而这些争端的产生,无不与国内光伏产品补贴政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