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2010年,当时中国光伏业的5家领头羊--赛维LDK、
无锡尚德、天合光能、英利和晶澳太阳能就获得了国开行2000亿元的授信承诺。其中,无锡尚德获得了5年500个亿的贷款承诺,而赛维更获得高达600亿元的授信额度,创下了迄今为止光伏行业也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单次融资金额之最;其他巨头如天合光能、晶澳也分别获得了300亿元的授信,而英利也有360亿。
直到2012年10月,中国光伏业已经是“黑云压城城欲摧”,时任银监会主席尚福林直指光伏行业正在暴露的信贷风险;国开行内部完成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信贷扶持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建议》还提出“六大六小”重点关注方案,尚德、赛维都还在名单之列,属于国开行应予继续支持的重点客户。
事到如今,为何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过分迷信光伏行业的造富神话,以至应有的风险防控机制形同虚设,而信贷失控又间接为光伏“大跃进”推波助澜、催生产能过剩和经营风险。如当年的无锡尚德,那可是各家银行谁都想啃一口的唐僧肉;一旦现出吸金无底洞的原形,大笔银子有去无回也就不稀奇了。
尚德败落成反面教材光伏信贷重启难
光伏产业本身具有“劳动力相对密集、资本绝对密集”的固有特点,需要充裕的流动性资金;没有金融资源作支撑,大部分企业终将无法生存。此前业内曾对部分光伏企业进行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如果没有银行的信贷支持,一个月可能都扛不住。面对光伏业全面危机后银行信贷趋紧,包括汉能老总李河君在内的光伏大佬曾大声疾呼,金融决策和监管机构应对光伏产业给予特定的政策支持,而不是釜底抽薪。一些光伏企业负责人也普遍反映,除了贷款利率普遍较高、贷款门槛高企外,光伏企业在建设电站申请银行贷款时,除了要准备资本金外还需提供额外等额担保,这样苛刻的条件也让部分实力薄弱的民营企业无法获得贷款。另一方面,中国只有少数银行能够提供10年甚至15年以上长期贷款,一般的商业银行最长只有5年,这也与光伏电站20-25年的运营期限不符。
事实上,自从“光伏新政”实施以来,国家也已数次发文,要求金融机构执行差异化信贷政策,满足那些优质光伏企业的融资需求。伴随光伏行业整体复苏、部分企业实现扭亏为盈,很多人也乐观估计,银行对光伏业的全面信贷开闸或指日可待。但如今,无锡尚德的败落、以及国开行等一众昔日光伏业大金主的悲催境遇,俨然成为银行业现成的反面教材,令不少商业银行在对光伏业信贷开闸方面多有顾忌、甚至是望而却步。毕竟,光伏业复苏还缺乏坚实根基,基本面依然不容乐观,眼下的回暖会否只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目前尚难定论。何况,所谓差异化信贷、“有保有压”的提法,也不是新名词,关键是如何界定?谁来认定?当年如日中天的尚德、赛维,是不是各界眼中标准的优质企业?这样的巨头都免不了没落,谁又能保证如今风头正劲的那些行业新秀、黑马,有朝一日不会步尚德的后尘?
当然,对于一些手眼通天、神通广大的光伏企业来说,即便业绩再糟糕,银行信贷从来就不是问题。海润光伏日前就高调宣布,规划在内蒙古阿拉善盟建设容量为1000MW的光伏电站,总投资将达100亿元之巨;而就在今年上半年,海润光伏还以亏损2.55亿元入围前十大亏损企业名单。眼下,如此大手笔的资金从何而来?面对外界的众说纷纭,有内部人士终于透底:这笔巨资来源于银行贷款,基本不动用公司自有资金。这番释疑更令光伏业的小伙伴们惊呆了:哪家银行对光伏企业还如此阔绰,竟能豪掷百亿元?更厉害的当然还是海润光伏自身,一家亏损累累的企业究竟有何能耐能获银行如此垂青?此中玄妙,恐怕只有当事双方心知肚明,不足为外人道也。
索比光伏网所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光伏行业最新动态,请关注索比光伏网微信公众号:solarbe2005
投稿与新闻线索联系:010-68027865 刘小姐:news@solarbe.com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