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更好解决方式
一方面美韩多晶硅“双反”初裁告一段落,另一方面欧盟与中国的谈判进行得如火如荼。自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以来,双方就解决这一争端在各个层面做沟通和磋商,有人将对欧盟多晶硅的“双反”看做谈判筹码之一,认为如果此时对欧多晶硅进行“双反”,将不利于欧方放低对华光伏产品价格,在没有最终结果之前,裁定很难给出。
专家提出,以“双反”制“双反”的方式只会升级贸易战,并不是永久解决方式。中国电子材料协会半导体分会秘书长朱黎辉建议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与国外产业链完整、具备较强抗风险与抗压能力的多晶硅巨头Hemlock、REC、Wacker相比,国内多晶硅企业延续了中国整个基础化工产业的风格,布局不合理、上下游无法合理配套,产业链难以有效延伸和规划,技术更新跟不上从而造成产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不少多晶硅工厂浪费现象极为严重。为此,当市场跨步向前价格层层下降时,企业的抗风险与竞争能力大打折扣,企业产品价格跟不上市场平均售价,许多企业不得不停产甚至面临即将被淘汰的边缘。
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恰当决策,“双反”事件与政府存在密切关系,企业较量的背后往往是政府的较量,为了让本国企业最大程度地减少贸易摩擦,政府也需要研究这些世界经济规则、贸易法则。美国、欧盟等国家对光伏的扶持政府也很大力度,但是他们并没有受到如此大规模的“双反”,原因是什么?
北京环中律师事务所受理了中国多晶硅“双反”案,该律师事务所贸易救济部律师吴必轩表示:“这跟补贴方式有很大关系,在国际贸易争端中,补贴应用比补贴制造生产端更容易避免贸易壁垒。建议政府可采取不同的补贴方式规避贸易摩擦。”
以美国、欧盟为例,这些国家对光伏产业的补贴政策以鼓励应用为主,不是鼓励生产制造,他们从应用端对居民、用户给予补贴,同时采取居民可选择性原则(传统与新能源),并健全他们的终端应用配套,推行之初辅以高补贴,随产业发展及价格下降后补贴也在逐年降低,而终端市场同时在逐年推广普及。花费的高额补贴产生了绿色电力、降低了环境污染,这些国家正努力朝实现可持续能源发展方向迈进。
现在中国的主要光伏生产制造端企业命悬一线,等待欧美国家“双反”的审判,十年降本营运只为他人做嫁衣,这是一次深刻的教训。中国政府需要制定适合的鼓励政策,不是靠拯救单个制造企业来挽救整个行业,而是最终也要受惠于民,开启国内民众市场,在应用端下功夫启动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