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设备生产环节,在发电用电环节,似乎也并不能与污染完全撇清关系。
就风力资源而言,其季节波动性明显,而对于太阳能而言,则昼夜波动性明显。因此,风电与光伏发电的不稳定性突出,就必须配备足够的调峰电源,来维持电力系统频率的稳定性。
据了解,在风电或者光伏发电量较小的地区,原有的火电电源足够调峰。但对于大规模的新能源发电,一般就需要配建新的火电电源了,而火电的最大标签正是“污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甘肃瓜州目前的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405万千瓦,而作为调峰电源的新火电项目则正在规划中。
据了解,瓜州常乐电厂4×100万千瓦火电项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水资源论证、环评、安评等前期工作,已上报国家发改委进行审批,力争年底前取得一期2×100万千瓦项目建设路条。目前,该项目已完成进场道路、跨越铁路桥梁、35千伏输电线路、输水泵房等前期建设工程,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00万元。
事实上,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普通的业内人士,都已经关注到了这个问题,于是风电、光伏发电的储能研究提上日程。
在距北京西北200多公里的河北省张北县,有一个世界上首个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系统和智能输电于一体的示范工程—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这个工程的重要意义就是探索出世界首创的风光储输联合发电运行模式,即通过风、光、储的七种组合发电方式,与平滑出力、跟踪计划、系统调频、削峰填谷四种功能的结合,实现多组态、多功能、可调节、可调度的联合发电运行方式。
说简单一点,最有价值的探索就是对于风光电能储输的研究—如何将高峰期的风电、光伏发电储存下来,作为调峰电源,在风电、光伏发电低谷期输出去。
8月,记者实地采访了这个示范工程,工程的最核心亮点,就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多类型化学储能电站。记者看到,1522面电池柜、27.5万块电池、114万个监测点正在大规模储能监控系统的密切“监视”下工作。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储能电站在2012年先后共投入削峰填谷近40次,转换输出电能102.7万千瓦时,全年累计参与平滑800小时,10分钟联合发电波动率均小于5%。在风光功率平滑、跟踪调度计划、削峰填谷等方面迅捷有效、作用突出。
不过,看到如此大规模的电池储能设备,记者不禁担心,如果探索成功,在全国推广化学储能模式,那么,当电池寿命结束时,这些规模巨大的废旧电池又如何处理呢?会不会造成新的污染?
对于这个问题,记者询问了三名工作人员,但均未给出答案。或许,这是个尚未充分考虑的问题。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