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2013年年初,持续严重的雾霾天气横扫我国中东部地区,其中尤以京津冀地区最为突出,当地多次出现超过6级的极重度污染天气,有不少人“自强不吸”,随时随地带上了口罩,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健康生活。空气污染治理迫在眉睫,环境问题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2013年5月14日国新办发表的《2012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中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权保障”单独成章,PM2.5被纳入空气质量常规检测指标,显示出政府对生态问题的重视。
9月12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承诺5年内总体改善全国空气质量和大幅减少重度污染天气,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成为重点治理污染对象。当前,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已成为政府助力实现人民中国梦的重要基础。
目前较为统一的共识是,严重雾霾以及环境污染的根源在于我国能源长期发展不协调、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结构不合理。高效和清洁能源是缓解甚至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电能是世界公认的应用最清洁最广泛的终端能源,推广“电能替代”是缓解我国常规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一条重要出路,同时社会电气化又能带动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调整能源结构
电能替代主要是指利用电力能源代替煤、油、气等常规终端能源,通过大规模集中转化来提高燃料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进而达到改良终端能源结构,促进环保的效果。电能替代作为一种低碳环保的发展方式,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电能作为二次能源,可以通过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多种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转化获取,进而替代部分传统能源,提高能源供应的独立性,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在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大环境下,电能替代可以优化终端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比例。在中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每提升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可下降4%左右。由于电能替代导致电力需求量大幅上升,需要清洁能源发电来支撑。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是未来电力发展的方向,因此国家对清洁能源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电能替代是调整能源结构、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的激励手段。
目前我国发电以火电机组为主,在电能转化过程中仍需要燃烧煤炭、天然气或者石油等传统能源,将煤炭等一次能源就地转化为电能并集中排污治理,其环保效果明显优于分散燃烧,随着清洁能源发电比重的提高,在终端用能环节实施电能替代煤和油,能减少城市污染排放,改善生活环境质量。
竞争力评价
实施电能替代需要政府出台政策、国家电网公司全面支持和市场积极参与,三者需要协同发展。
强化政策的引导性。应制定严格节能减排政策,出台促进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财税政策,鼓励清洁能源发展;对于电能使用者,鼓励发展电能替代项目,如扶持电采暖和地源热泵等项目,对居民相关改造进行适当财政补贴,提高用户的积极性。同时积极推广家用电器的普及,尤其是电热水器、电磁炉等,还可以在旅游、风景区等特殊场所,出于限制污染、保护古迹树木等规定,推广使用各类电器设备。
挖掘潜在市场的可行性。随着石油、天然气价格不断上涨,电能在终端消费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如可以在城市集中供暖中推广电采暖,在商业建筑集中区域推广蓄冷(热)项目,在市政服务业实施交通电气化,在居民生活领域推广“家庭电气化”。如江苏宜兴推广电窑炉代替煤窑炉烧制陶瓷技术;浙江杭州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工程;山东济南试点城市商业建筑集中区域推广蓄冷(热)项目等,这些示范性工程的推广应用可以在实践中检验电能替代的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
提升电能价格的竞争性。电价是电能替代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当电力价格相较其他能源形式具有经济优势时,企业或者居民才会积极使用。目前多数电力公司已经推行峰谷分时电价,只有引导用户低谷用电,尤其是工业终端侧,进而拉低全天平均电价,才能提升电能竞争力。而居民谷时电价更具竞争力,更应宣传鼓励居民在谷时多用电。
落实替代管理的制度性。电能替代管理应纳入需求侧管理,把电力替代管理与市场开拓、增供扩销和优质服务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替代管理的制度性。同时采取适当激励手段推动电力需求侧实施。
坚持电能开发的多样性。我国清洁能源地理上主要分布于西部和北部,而电力负荷中心却在东中部,因此需要坚持集中式开发,实施电从远方来措施,以输电替代输煤,把西北部的丰富资源就地大规模转化为火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后远距离输送;对于偏远地区或者自然资源丰富的居民聚居区(如光照条件好、风力资源好或者就近天然气资源丰富),可以因地制宜地装备各类小型分布式发电设施来满足当地的用电需求,实现热、电、冷联供,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作者牛东晓系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