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光伏各项政策频出的当口,“行业拐点”的字眼充斥着光伏人的眼球,让人期待不少。那么,企业的实际状况到底如何?是否感受到行业拐点的到来?记者近日在对多家企业采访后了解到,大家的感受不一。拿到配额的企业还在观望,未拿到配额的企业以代工为主。
欧洲销售情况不容乐观
对于一线光伏组件制造商来说,好转的迹象相当明显。从几家美股光伏企业今年二季度的财报来看,天合、晶科、英利、阿特斯的光伏组件出货量持续增长,利润率同比大幅提高,利润率环比均呈增长态势。其中,晶科成为率先盈利的企业。
国内上市的光伏公司今年第二季度也取得不错的成绩。根据Wind统计,深沪两市36家光伏发电类上市公司,第二季度整体实现净利润约1220.8万元,而去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这一数据分别为亏损5亿元和708.8万元。
随着市场的回暖,中国光伏企业的盈利情况逐渐转好,市场纷纷预测三、四季度还会有更多的企业盈利。
在一线企业纷纷传出满产和供货不足的信号之际,中小企业的状况如何呢?
现阶段,拿到欧洲出口配额的企业都在等具体的配额分配,对欧洲的出货大幅降低。记者从德国光伏系统集成商IBCSolar亦了解到,当地分销商和安装商八月份的采购量急剧下降。
“我们还在陆续发货,主要是针对老客户,新客户的开发进度很缓慢。限价出来之后,出货流程比以前繁琐了很多,每个单子都要通过机电协会批准。”有组件厂商诉苦道。
位于浙江的一家小企业这次也进入了欧盟配额名单,该企业销售经理告诉记者:“欧洲的销售情况不容乐观,价格跟大厂一样的话,没啥意义。只能先放一下,找别的方法。”他向记者透露说公司打算进入泰国市场。而据Solarzoom监测到的数据,7月份中国组件厂商对泰国的出货量在30MW左右,泰国已进入到所有出口市场的前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