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产正银,目前大家还是比较关心的是细删印刷问题及批间、批内稳定性问题。。。
都说国产正银市场难推,,很是郁闷,,反过来想,,谁敢告诉我国内这几家国产正银一年来批量没有出过问题?!再便宜的银浆也难挡出了问题的后果啊。。。
先说细删印刷问题,目前国产印刷极限大概40微米下限,38以下都不行,通病。为什么呢,主要是有机载体不行,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乙基纤维素,其实进口的很可能是自行合成的有机载体。你模仿不出来了吧?哈哈,其实乙基纤维素是银浆里面较为垃圾的粘合剂,就像氮化硅一样,在高效电池里面,是那些科学家眼里较为垃圾的减反射膜。关键在于国产银浆,大家没有静下心慢慢研究更为先进的合适的有机载体。还是浮躁问题。国产框宇研发做的很早吧?到现在还在为有机的头疼。没有花100%的力气去解决这个问题,至少这几家都是。
第二个就是批次间的稳定性问题 这个主要是原材料稳定性问题。银粉目前还不是最为关键要考虑的稳定因素,进口的稳定性已经很不错了,关键在于玻璃粉,如何保证玻璃粉批量间的稳定,,涉及到一整套的工艺要求。也是一个庞杂的系统问题。包括氧化物原料的稳定性。玻璃成分,粒径稍有偏差,效果不一样的啦。。。那为什么国外的就稳定,说大了 是国内整体基础化工不行啊。。。往小了说,,是你的工作没有做到位,须多去国外看看人家怎么做玻璃粉的。
第三个是批内稳定的问题,最为直接的数据就是低效片比例,为什么国产似乎高一些,大家都说国产的现在也适合高防阻啦,我相信,但是低效片比例呢,呵呵,为什么会低效片比例增多,主要还是国产浆料的适合工艺窗口不够宽,难道扩散一路出来,方阻每个点都一样?不细说了,都明白就好,其实最为关键的还不是方阻的波动啦,更为复杂的是你保证路口到炉尾每片的表面浓度都差不多?所以私自认为做银浆的如果只是配了印刷烧结来验证浆料那是远不够的,应该像杜邦一样,在国内包了一条线,折腾了大半年。。。哈哈,,更何况有些企业连印刷烧结都没有。。。所以会出现的结果:在某些企业送样后得出的结果是一塌糊涂。研究的不够深入啊。。。
那为什么进口的能适合那么高的方阻,那么宽的烧结温度?难道仅仅是玻璃体系的更换?我也不知道,应该是这样吧,虽然目前这种体系能讲的通,为什么国内想不出呢,虽然现在看来不是什么非常高的创新点,但是至少人家早你一步 就是创新,,并且到目前为止,你也没有重复出17X的水平啊。。。始终差点点,,对不对吧?
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深刨没有意思。。。。只要老板舍得投钱 与放股权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