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华光伏“双反”局面愈演愈烈,中国政府也随即展开“营救”,对此,企业不应盲目乐观。
国务院在上周五出台六项措施支持光伏行业发展,其最后一项明确,“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优做强,抑制产能盲目扩张”。据记者了解,自去年底以来的“保大弃小”策略仍然会延续。
产能过剩之殇
彭博新能源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晶硅组件产能60.3GW,其中来自中国的产能就高达40GW,占全球的2/3。而当年,全球光伏的装机容量仅有30.5GW.
国内巨大产能背后,是各地林立的小企业。据ENFSolar统计,中国光伏市场在2011年涌入过多新兴生产商,仅光伏行业生产链的重要环节(硅棒、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生产商数就由807家激增至901家。
由于国内消化能力有限,光伏行业原料和产品“两头在外”的格局使得众多中小企业在欧盟重税面前难有翻身机会。
孙老板是河北保定一家中型光伏企业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中国出口欧盟的电池板组件价格大致是0.6欧元/瓦,即便和欧盟达成价格承诺,预计也要弥补至少30%的倾销幅度,而补上价差相当于变成0.8欧元/瓦。
“这对于我们这些小企业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而且我们的主要销售对象就是欧盟。”他说,很多他所了解的光伏企业都已陷入停产和半停产的状态。行业未来可能会更加艰难,现在很多企业都因为竞争而亏本。
孙老板说,市场已到了洗牌的阶段,缺乏品牌和销售渠道的企业将最先受到冲击,不排除部分企业破产的可能。
据iFinD4月统计,58家披露年报的太阳能概念上市公司负债总额已达到3251亿元,此前两个年度分别为3046亿元和2550亿元。这意味着,最近3年间,这58家企业的负债激增了70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