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美国对我光伏产品“双反”之后,欧盟也开征了反倾销税。6月4日,对于身处寒冬的中国光伏企业来说,是暴风雪天。欧盟的“双反”之靴最终落地——11.8%的临时反倾销税,两个月后税率将升至47.6%。
内有产能过剩,外有“双反”制裁,原本生意兴隆的太阳能晶硅光伏产业,日子过得更加艰难。
光伏“双反”来袭企业出口遭遇“严冬”
欧盟,作为我省光伏企业最主要的市场,占据了我省光伏产品出口的8成以上,据统计,2011年,我省光伏产品对欧盟出口达8000万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好成绩。然而,国际市场风云突变,继美国发起“双反”后,去年9月,欧盟也发起了“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并于今年6月4日宣布:从4日起对产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及关键器件征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如果中欧双方未能在8月6日前达成解决方案,届时反倾销税率将升至47.6%。“这对我省近30家光伏企业出口构成严重影响,大部分企业将不得不放弃欧洲市场。”省商务厅公平贸易局副局长徐晓林告诉记者。记者也了解到,目前省商务厅正组织企业参与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中欧价格承诺谈判。如果能达成一致,我省应诉企业将能获得相应的出口份额。
合肥中南光电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晶硅光伏产品的企业,坐落在肥东县新城开发区内。临近端午节,这家企业的11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加班加点。但是红火的生产场面,却缓解不了总经理袁艺琴的忧虑:“这段时间,对欧洲出口萎缩得太厉害了,现在加上11.8%的税率,我们的产品价格比台湾、日本的还高,已经毫无优势可言。”她告诉记者,虽然还有一些欧洲老客户,但如果“双反”持续下去,就只能放弃欧洲市场了。“前几年,订单能接到手软,有时候货还没有生产,货款就到账了;可是现在,产品成了库存,出口困难,企业生存都成了问题。”在采访中,不少光伏企业负责人感慨,仅仅3年之间,光伏出口境遇有天壤之别。据省商务厅估计,从年度出口基数和增幅看,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上半年,我省光伏出口损失累计过亿美元。
目前,光伏危机正在向上下游蔓延,全产业链危机正在到来。据徐晓林介绍,受硅晶原料价格暴跌影响,天长原材料基地损失严重,多数企业已经停产、转产。合肥工业大学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晓安表示,目前来看,中国产品在欧洲市场暂时还有优势和竞争力,但是长久下去,对于二三线企业来说会比较难熬。如果8月份中欧双反达不成一致,那么在47.6%的关税下,我省乃至我国的光伏产品将没有任何竞争优势,从而最终丧失欧洲市场。“这对我们的光伏产业将是致命的打击。”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