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距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双反”初裁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中方正抓紧搜集证据,对欧方无法达到25%的立案门槛要求、产品调查范围明显混淆等多项漏洞提出质疑。
目前距离6月6日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双反”(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作出倾销初裁还有一个月的时间。记者了解到,经过2012年11月和今年3月的两次听证会,中方已向欧盟委员会就申诉资格、立案证据、损害调查方法和因果关系等方面提出了多项质疑。“我们认为,起诉方不能证明支持起诉的生产商占欧盟生产的25%以上,根本不满足规则要求的立案条件,所以提起的调查是不合法的。”本案行业无损害的代理律师锦天城律师事务所的傅东辉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说。
由于欧委会在今年3月份已宣布进口登记,因此一旦初裁征税,中国企业有可能被追溯征收高额保证金。为此,全行业在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组织下正在全力争取。
起诉方不具代表性
在欧方发起调查之后,中国企业、机电商会、应诉律师和商务部 “四体联动”,先后通过两次听证会,瞄准欧方“软肋”进行应诉。其中重要的一条是:由于起诉方不能代表欧盟产业 ,欧盟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不符合法律规定。
根据欧盟反倾销基本法规,公开支持申诉的欧盟生产商占欧盟相同产品生产总量只有超过25%才能立案调查。虽然申诉书中提供了基于欧盟143家生产商的欧盟总产量数据,申诉企业的产量占到了欧盟总产量的33%,符合了25%的立案要求,但中方发现还有149家欧洲企业生产涉案产品。如果也将此纳入统计,那么欧方无法达到25%的立案门槛要求。
另外,傅东辉表示,欧委会并没有详细披露关于起诉方和欧盟产业的诸多数据。
“虽然起诉方指出支持起诉的光伏产业占欧盟光伏电池组件、电池片和硅片的生产超过25%,然而起诉方要求匿名,因此无法提供支持起诉产业所占比例的详细计算。”他说,欧委会拒绝披露起诉方数据的做法缺乏充分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