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的手”该怎么挥动
“这也是地方政府推波助澜所酿成的一杯苦酒。”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一针见血地指出,有的城市根本不具备基础,没有条件,没有产业配套,完全不顾实际情况。
业内都知道国内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为什么光伏企业还会在全国遍地开花?王雁认为,“光伏寒冬”的背后,除投资者逐利心态外,更有一些地方政府政绩心态作祟。
众所周知,光伏太阳能是新能源产业,还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概念,可作为地方政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样板。更重要的是,
光伏产业需要较高的初期投入,且一旦资金到位产能可迅速扩张,这很符合地方政府投资拉动型经济模式的胃口。
光伏产业的问题也引起国家领导高度关注。去年底,国务院召开常务会研究确定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了包括善加利用市场“倒逼机制”,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等五大措施,会议尤其强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减少政府干预,禁止地方保护”。
“其实,从整体上看,中国西部地区并没有做光伏产业的优势。”王雁打开一幅中国地图说,光伏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当前未能掌握核心技术和材料的前提下,一方面需要集中高端科研设备和人才攻克技术难关,不断降低发电成本;另一方面因发电成本相对较高,需要政府大量给予补贴以支持企业不断创新,这两大因素影响着光伏产业的发展,即可能不太适合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而应选择资本、技术更有优势的东部地区,“若要硬来,结果可能会违背初衷。”
各级政府的过度“催熟”,导致光伏业在各地疯长。不过,正如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所说,市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王雁投资“失败”的A公司在成都的项目最后也由于各种原因搁浅了,后来A公司将技术卖给东部地区一家企业,“目前进展还算顺利”。
急功近利的产业赶超
王雁所说的这种现象,在经济学界被称为“比较优势理论”,即如果一个地方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少,则应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反之则应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在其著作《从西潮到东风》中还专门提出“发展经济学3.0”理论,建议重点关注发展中国家现在拥有什么(也就是它们的要素禀赋),以及在这些要素禀赋上能做好什么(也就是比较优势),从而让它们可以快速启动结构性变化的进程。
当前,国内外经济格局正在进行深刻调整,在国外需求萎缩及我国扩内需战略的双重影响下,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该承接怎样的产业,按照比较优势的理论,各地区首先应找到当地最优的资源禀赋。
“有些地方盲目发展光伏产业,我认为是急功近利的产业赶超。”在王雁看来,相比东部沿海地区,我国西部属欠发达地区,资本、技术、高端人才相对欠缺,但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要素相对较丰富,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可发展基于劳动密集型、土地依赖型的产业,如现代农业、养殖、养生旅游、文化、物流、水电等。
“当然,西部地区也不是不能发展光伏产业。”对于比较优势,潘锦功也提出,如果专注于高端技术研发等产业,在东部地区比较合适。但若是对某一项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产品设厂投产,可能中西部地区更合适些。等西部地区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禀赋逐渐提升后,就会形成新的比较优势,随之可以发展更高级别的产业。
索比光伏网所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光伏行业最新动态,请关注索比光伏网微信公众号:solarbe2005
投稿与新闻线索联系:010-68027865 刘小姐:news@solarbe.com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