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衡认证连续多年对丹麦、德国和美国新能源市场进行了调研。据统计,2016年,丹麦风电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42.1%,德国的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3%,这与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到2020年,丹麦风电发电量将占到电力消费的50%,德国和美国加州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也能达到35%和33%以上。到2050年,上述国家、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将达到100%、80%和50%,可见当地政府、民众对低碳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与欧洲相比,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建设进程相对缓慢。尽管政府出台了“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5%”这一目标,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不少障碍,可再生能源优先发电的制度至今未能落实,弃风弃光率仍处于较高水平。此外,还有部分地方政府随意叫停可再生能源项目,拖欠可再生能源补贴,都给产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针对种种“不和谐”现象,秦海岩表示,这就是部分决策者只看表面得失,忽略环境代价的体现。此前有观点认为,光伏发展需要大量补贴,给财政造成一定困难,但我们不能忽视,发展煤炭经济给环境带来的破坏,远超过光伏补贴的经济压力。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当地拥有全球数一数二的露天煤矿,通过挖煤致富,但给子孙后代留下的是土地沉降、房屋坍塌等恶果,给原本肥沃的草原留下处处伤疤。
事实上,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都非常可观。秦海岩预计,到2030年风电、光伏发电的环境外部收益合计4560亿元,可拉动1.57万亿元GDP增长,带动就业人口数770万人,这已经超过了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
“能源转型已经成为历史潮流,不可逆转,只有充分认识到背后的利弊得失,才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秦海岩总结说,可再生能源带来的综合效益远远超过补贴水平,希望决策者都能顺应时代规律,了解可再生能源发展趋势,推动能源转型更快实现。
责任编辑:肖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