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十多年内,光伏已经成为这个位于钱塘江源头的山区县城的标志。作为浙江省首个命名的“光伏产业基地”衢州下辖的山区小县,光伏业的产值一度占到其工业总产值的约四成,光伏企业数占全衢州的七成左右。
“我们现在真的不方便再说什么。”开化县经信局局长邓仕海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据开化县政府提供的材料显示,该县已投产的41家光伏企业中,31家停产;9家备案在建企业中有两家拟改行;14家未建企业中有3家已退土地、1家的土地已转让。
从酝酿到勃兴,从人人追捧到整个行业的大溃败,中国新能源产业正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保守主义”式复辟。
复制地方政府主导模式
曾经的新能源行业是机会主义者的时代。只要能给政府和银行讲个大故事,便能迅速获得土地、贷款、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
而今深陷债务危机的无锡尚德,无疑是始作俑者。2000年,太阳能电池博士施正荣刚刚从澳洲回无锡创业,正是无锡市政府为其拉来了小天鹅集团等国企的投资;2002年,草创的尚德亏损700余万,又是地方政府出面协调,先后提供两笔5000万元的资金让公司借以喘息;2003、2004年,地方政府为尚德争取了9个创新项目、多达4000万元的各级政府扶持资金,且多通过承担各类计划项目无偿拨付——尚德这家光伏企业曾经的繁荣,离不开无锡市政府的“赤膊上阵”。
“无锡市政府诞生了尚德,又再生了尚德。”无锡尚德的创办人施正荣曾如此概括无锡市政府和尚德之间的关系。
这种地方政府一手主导的“无锡模式”曾作为经典案例被大力推广。2006年,无锡市一度推出了著名的“530”计划,希望“5年内引进不少于30名领军型海外留学人才来无锡创业”。
“无锡政府无疑开了不太好的头。”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说。
尚德绝非孤例。要求匿名的一家光伏企业老总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无锡,为了保住一家5年没有销售额的ST上市公司的壳,地方政府不得不竭尽全力,为其支撑几十亿元的负债。
为了在激烈的争夺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地政府各出奇招,可谓不遗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