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伏行业陷入“寒冬”之际,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汉能”)则开始了对全球薄膜技术的“抄底”行动。1月9日,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汉能”)宣布,已经完成对美国MiaSolé公司的收购。
这已经是汉能在半年内完成的第二笔收购。MiaSolé是美国硅谷著名的光伏企业,该公司的技术路线为CIGS(铜铟镓硒),其薄膜光伏组件量产转化率已达15.5%,与晶硅组件发电效率相当。不过,汉能和Mia-Solé均不愿透露此次交易的具体金额。“只能说汉能以一个十分优惠的价格买下Mia-Solé。”汉能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2012年底,汉能在国内初步完成了3GW(300万千瓦)的产能布局。接下来,汉能面临的问题便是尽快将目前拥有的7条技术路线进行整合,以实现实际产量。
“抄底”
汉能的“抄底”行动始于2011年下半年。彼时,全球的光伏行业开始陷入寒冬。当年4月,意大利出台新的光伏补贴政策,宣布至2012年底将光伏补贴削减15%~20%;2013年-2015年将光伏补贴再削减30%-35%。
意大利成为欧洲继德国之后第二个削减光伏补贴的国家。由于长期依赖欧洲光伏补贴,因而在欧盟两大光伏市场削减了补贴之后,中国的光伏企业开始陷入困境。
10月份,美国Solar World 等7家光伏企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提出申诉,要求对中国输美光伏电池、组件等太阳能产品展开“双反”调查。
这7家企业要求美国政府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太阳能板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并征收超过100%的反倾销关税。11月9日,美国商务部决定就中国光伏“双反”调查立案。
太阳能光伏技术一般被分为两大路线:一类是晶硅技术;另一类是薄膜技术。全球光伏市场陷入“寒冬”不仅迫使大量晶硅光伏企业陆续倒闭停产,一些正在研发薄膜技术的公司由于没有市场也开始倒闭。
MiaSolé也陷入了困境,并开始负债。MiaSolé首席执行官约翰·卡灵顿回忆称,公司不得不开始寻求战略合作者。
2011年11月,约翰·卡灵顿加盟MiaSolé,并担任首席执行官。在此之前,约翰·卡灵顿曾就职于美国第一太阳能(First Solar)任执行副总裁。First Solar是全球市值最大的光伏企业,被认为是最成功的薄膜光伏公司。
在向公司建议引入战略合作者时,约翰·卡灵顿刚上任仅30天。从2012年一季度开始,MiaSolé开始跟高盛等投行接触,寻求战略合作者,并为合作伙伴立了10项标准。
而在此时,汉能也开始在全球寻找合适的技术领先公司。从那时候起,汉能组织专家筛选了欧美、日本、以色列、中国大陆等总共700多家企业。
后来,汉能通过中介机构找到了MiaSolé,希望能够与后者合作。当时,MiaSolé开价12亿美元,但这个价格超过了汉能的预期,双方的第一次接触也因此不了了之。
与此同时,全球光伏行业继续恶化。2012年下半年,全球的光伏市场都在担心欧盟是否会继美国之后对中国的晶硅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
9月初,欧盟正式对华发起太阳能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这使得全球光伏市场陷入了一场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的贸易战。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一些薄膜技术公司已经很难获得晶硅母公司的资金支持,面临倒闭;另一方面,独立的薄膜技术公司也因没有市场而“断炊”。
MiaSolé的经营状况也在进一步恶化。当汉能最终与MiaSolé达成并购协议时,后者的负债已经超过了3000万美元。
2012年下半年,MiaSolé主动找到汉能,希望能够合作。据海外媒体报道,双方达成协议的时间应该是在9月底10月初,并称收购金额为3000万美元。
1月9日,汉能董事局主席李河君澄清称,3000万美元只是用来支付MiaSolé的欠账,并不是实际并购价格。但汉能和MiaSolé均不愿意透露具体金额。“只能说汉能是以十分优惠的价格买下了MiaSolé。”李河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
技术整合
目前,这项并购已经获得了中国和美国监管部门的审批。“钱也已经付完了。”李河君说,“并购资金全部是自有资金。”
在并购完成后,汉能承诺会保证MiaSolé现有管理团队。记者了解到,汉能高端装备产业集团执行总裁付军将出任MiaSolé公司董事长一职。
MiaSolé是全球领先的CIGS(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组件制造商,在10年的发展中得到投资者超过5.5亿美金的投资,其市值超过20亿美金。
MiaSolé的产能为160兆瓦,其薄膜光伏组件量产转化率已达15.5%。MiaSolé的目标是在2014年将转化率提高至17%以上。
并购MiaSolé是汉能在半年内的第二笔收购。早在2012年6月份,汉能收购了德国光伏巨头Q.Cells子公司Solibro100%股权,从而拥有了薄膜新技术——CIGS技术。
目前,汉能拥有非晶硅-锗、非晶硅-纳米硅、铜铟镓硒等7条全球领先的薄膜技术路线。其中,最为主要的两条是硅基薄膜技术和铜铟镓硒(CIGS)技术。
硅基薄膜技术在汉能产能中占据了大部分。汉能的硅基薄膜技术的转化率能够达到10%。汉能的目标是在2013年能够提高两个百分点。
不过,这与晶硅电池的转换率相差甚远。中国多晶硅电池的转换率在16%左右,单晶硅电池能够达到18%以上。国内光伏巨头英利的熊猫电池量产转换率能够达到19.5%。
硅基薄膜技术上与晶硅电池的差距使得汉能进一步去寻找更高效的技术。这也正是汉能并购Solibro和MiaSolé的原因。
对于汉能来说,接下来的难题便是如何将这些技术路线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形成产量。李河君说,汉能在保留欧美研发的同时,会将这些技术国产化,以降低成本。
尽管Solibro生产的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全球最高的模组转换效率,能够达到17.4%。但由于在实际量产过程中良率过低,仅为50%~60%,因而无法大规模量产。
李河君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2013年,汉能薄膜组件产品的转化率能够达到16%~17%;而柔性薄膜电池的转化率则能够达到18%。汉能的一位技术人员则告诉本报,CIGS的良率已经达到91%。
另一个衡量光伏产品竞争力指标——发电成本则成为汉能必须逾越的又一大障碍。由于多晶硅价暴跌,晶硅产品的成本大幅下跌,这使得薄膜产品原本具有的成本优势丧失。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告诉本报,薄膜产品的价格至少要比晶硅产品低20%才有竞争力。MiaSolé首席执行官约翰·卡灵顿称,MiaSolé的目标是在两年内将生产成本降低到0.5美元/瓦,长期目标是降低到0.33美元/瓦。
截至2012年底,英利的非硅成本已经降至0.5美元/瓦以下。孟宪淦称,在当前的价格下,薄膜产品的成本与晶硅产品相差无几,因而很难与晶硅产品抗衡。
对于汉能来说,在技术整合的同时,未来如何尽快降低生产成本,则是其面临的又一大挑战。“在光伏行业,技术领先是永恒的主题,因此(汉能)在海外的技术并购不会停止。”李河君说。
商业模式
记者了解到,目前汉能正在尝试“建电站、卖电站、运营电站”的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将类似于美国光伏巨头First Solar 的电站运营模式。
First Solar是全球最大的光伏企业,是排名靠前的光伏企业中唯一一家以薄膜为技术路线的光伏企业。
2012年第三季度,First Solar实现净营收8790万美元,虽远低于2011年同期的1.965亿美元,但延续了二季度的1.109亿美元强劲盈利。成为全球为数不多依旧盈利的光伏企业。
First Solar使用的是碲化镉(CdTe)薄膜技术路线。在First Solar的利润结构中,该公司95%的毛利均来自出售电站,而组件业务依旧亏损。
一位晶硅企业高层称,First Solar进入电站建设领域比较早。它的模式是,将自己工厂所生产的组件卖给自己建的电站,电站建完后卖给电力企业。
李河君告诉记者,汉能今后的商业模式被称为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简单来说,就是建电站、卖电站、运营电站。
“我们将电站建好后卖给客户;若客户不要,也可选择自己运营。而好的电站自会留给自己运营。”汉能控股集团执行总裁王勇告诉本报。
汉能的另外一个运营方式是,从电站项目的立项、拿土地、拿批文等程序全部由汉能来做,客户只需要出资即可,等项目完成后将“钥匙”交给业主。
与出售太阳能电池、组件等产品不一样的是,发电站拥有稳定的收益,一旦建成就可以提供可预测的现金流,并且没有原材料成本,因而广泛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保证8%的稳定收益应该是没问题的。”上述晶硅企业高管说。
孟宪淦告诉记者,与光伏其他项目,比如组件、电池项目相比,由于电站收益很稳定,因此电站项目很容易拿到银行的贷款。
目前,汉能已与新疆、青海、宁夏、江苏、海南、山东、河北等省区以及欧洲多国签订了约10GW(1000万千瓦)的太阳能电站建设协议。
其中包括已建成的宁夏吴忠太阳山20MW、青海海南州50MW等地面电站和广东河源、意大利拉奎拉、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中俄经济开发区等地的屋顶电站。
在开发电站的同时,上游组件和电池的产能也将能够得到释放。目前,汉能的总产能已经超过3GW(300万千瓦)。李河君称,2013年汉能的产量预计能够达到2.5GW。“由于国内产能未能释放,担心接了过多的订单没办法及时供应上产品,这迫使汉能在海外市场很多订单都不敢接。”汉能总裁王勇告诉记者。
这已经是汉能在半年内完成的第二笔收购。MiaSolé是美国硅谷著名的光伏企业,该公司的技术路线为CIGS(铜铟镓硒),其薄膜光伏组件量产转化率已达15.5%,与晶硅组件发电效率相当。不过,汉能和Mia-Solé均不愿透露此次交易的具体金额。“只能说汉能以一个十分优惠的价格买下Mia-Solé。”汉能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2012年底,汉能在国内初步完成了3GW(300万千瓦)的产能布局。接下来,汉能面临的问题便是尽快将目前拥有的7条技术路线进行整合,以实现实际产量。
“抄底”
汉能的“抄底”行动始于2011年下半年。彼时,全球的光伏行业开始陷入寒冬。当年4月,意大利出台新的光伏补贴政策,宣布至2012年底将光伏补贴削减15%~20%;2013年-2015年将光伏补贴再削减30%-35%。
意大利成为欧洲继德国之后第二个削减光伏补贴的国家。由于长期依赖欧洲光伏补贴,因而在欧盟两大光伏市场削减了补贴之后,中国的光伏企业开始陷入困境。
10月份,美国Solar World 等7家光伏企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提出申诉,要求对中国输美光伏电池、组件等太阳能产品展开“双反”调查。
这7家企业要求美国政府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太阳能板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并征收超过100%的反倾销关税。11月9日,美国商务部决定就中国光伏“双反”调查立案。
太阳能光伏技术一般被分为两大路线:一类是晶硅技术;另一类是薄膜技术。全球光伏市场陷入“寒冬”不仅迫使大量晶硅光伏企业陆续倒闭停产,一些正在研发薄膜技术的公司由于没有市场也开始倒闭。
MiaSolé也陷入了困境,并开始负债。MiaSolé首席执行官约翰·卡灵顿回忆称,公司不得不开始寻求战略合作者。
2011年11月,约翰·卡灵顿加盟MiaSolé,并担任首席执行官。在此之前,约翰·卡灵顿曾就职于美国第一太阳能(First Solar)任执行副总裁。First Solar是全球市值最大的光伏企业,被认为是最成功的薄膜光伏公司。
在向公司建议引入战略合作者时,约翰·卡灵顿刚上任仅30天。从2012年一季度开始,MiaSolé开始跟高盛等投行接触,寻求战略合作者,并为合作伙伴立了10项标准。
而在此时,汉能也开始在全球寻找合适的技术领先公司。从那时候起,汉能组织专家筛选了欧美、日本、以色列、中国大陆等总共700多家企业。
后来,汉能通过中介机构找到了MiaSolé,希望能够与后者合作。当时,MiaSolé开价12亿美元,但这个价格超过了汉能的预期,双方的第一次接触也因此不了了之。
与此同时,全球光伏行业继续恶化。2012年下半年,全球的光伏市场都在担心欧盟是否会继美国之后对中国的晶硅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
9月初,欧盟正式对华发起太阳能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这使得全球光伏市场陷入了一场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的贸易战。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一些薄膜技术公司已经很难获得晶硅母公司的资金支持,面临倒闭;另一方面,独立的薄膜技术公司也因没有市场而“断炊”。
MiaSolé的经营状况也在进一步恶化。当汉能最终与MiaSolé达成并购协议时,后者的负债已经超过了3000万美元。
2012年下半年,MiaSolé主动找到汉能,希望能够合作。据海外媒体报道,双方达成协议的时间应该是在9月底10月初,并称收购金额为3000万美元。
1月9日,汉能董事局主席李河君澄清称,3000万美元只是用来支付MiaSolé的欠账,并不是实际并购价格。但汉能和MiaSolé均不愿意透露具体金额。“只能说汉能是以十分优惠的价格买下了MiaSolé。”李河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
技术整合
目前,这项并购已经获得了中国和美国监管部门的审批。“钱也已经付完了。”李河君说,“并购资金全部是自有资金。”
在并购完成后,汉能承诺会保证MiaSolé现有管理团队。记者了解到,汉能高端装备产业集团执行总裁付军将出任MiaSolé公司董事长一职。
MiaSolé是全球领先的CIGS(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组件制造商,在10年的发展中得到投资者超过5.5亿美金的投资,其市值超过20亿美金。
MiaSolé的产能为160兆瓦,其薄膜光伏组件量产转化率已达15.5%。MiaSolé的目标是在2014年将转化率提高至17%以上。
并购MiaSolé是汉能在半年内的第二笔收购。早在2012年6月份,汉能收购了德国光伏巨头Q.Cells子公司Solibro100%股权,从而拥有了薄膜新技术——CIGS技术。
目前,汉能拥有非晶硅-锗、非晶硅-纳米硅、铜铟镓硒等7条全球领先的薄膜技术路线。其中,最为主要的两条是硅基薄膜技术和铜铟镓硒(CIGS)技术。
硅基薄膜技术在汉能产能中占据了大部分。汉能的硅基薄膜技术的转化率能够达到10%。汉能的目标是在2013年能够提高两个百分点。
不过,这与晶硅电池的转换率相差甚远。中国多晶硅电池的转换率在16%左右,单晶硅电池能够达到18%以上。国内光伏巨头英利的熊猫电池量产转换率能够达到19.5%。
硅基薄膜技术上与晶硅电池的差距使得汉能进一步去寻找更高效的技术。这也正是汉能并购Solibro和MiaSolé的原因。
对于汉能来说,接下来的难题便是如何将这些技术路线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形成产量。李河君说,汉能在保留欧美研发的同时,会将这些技术国产化,以降低成本。
尽管Solibro生产的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全球最高的模组转换效率,能够达到17.4%。但由于在实际量产过程中良率过低,仅为50%~60%,因而无法大规模量产。
李河君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2013年,汉能薄膜组件产品的转化率能够达到16%~17%;而柔性薄膜电池的转化率则能够达到18%。汉能的一位技术人员则告诉本报,CIGS的良率已经达到91%。
另一个衡量光伏产品竞争力指标——发电成本则成为汉能必须逾越的又一大障碍。由于多晶硅价暴跌,晶硅产品的成本大幅下跌,这使得薄膜产品原本具有的成本优势丧失。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告诉本报,薄膜产品的价格至少要比晶硅产品低20%才有竞争力。MiaSolé首席执行官约翰·卡灵顿称,MiaSolé的目标是在两年内将生产成本降低到0.5美元/瓦,长期目标是降低到0.33美元/瓦。
截至2012年底,英利的非硅成本已经降至0.5美元/瓦以下。孟宪淦称,在当前的价格下,薄膜产品的成本与晶硅产品相差无几,因而很难与晶硅产品抗衡。
对于汉能来说,在技术整合的同时,未来如何尽快降低生产成本,则是其面临的又一大挑战。“在光伏行业,技术领先是永恒的主题,因此(汉能)在海外的技术并购不会停止。”李河君说。
商业模式
记者了解到,目前汉能正在尝试“建电站、卖电站、运营电站”的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将类似于美国光伏巨头First Solar 的电站运营模式。
First Solar是全球最大的光伏企业,是排名靠前的光伏企业中唯一一家以薄膜为技术路线的光伏企业。
2012年第三季度,First Solar实现净营收8790万美元,虽远低于2011年同期的1.965亿美元,但延续了二季度的1.109亿美元强劲盈利。成为全球为数不多依旧盈利的光伏企业。
First Solar使用的是碲化镉(CdTe)薄膜技术路线。在First Solar的利润结构中,该公司95%的毛利均来自出售电站,而组件业务依旧亏损。
一位晶硅企业高层称,First Solar进入电站建设领域比较早。它的模式是,将自己工厂所生产的组件卖给自己建的电站,电站建完后卖给电力企业。
李河君告诉记者,汉能今后的商业模式被称为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简单来说,就是建电站、卖电站、运营电站。
“我们将电站建好后卖给客户;若客户不要,也可选择自己运营。而好的电站自会留给自己运营。”汉能控股集团执行总裁王勇告诉本报。
汉能的另外一个运营方式是,从电站项目的立项、拿土地、拿批文等程序全部由汉能来做,客户只需要出资即可,等项目完成后将“钥匙”交给业主。
与出售太阳能电池、组件等产品不一样的是,发电站拥有稳定的收益,一旦建成就可以提供可预测的现金流,并且没有原材料成本,因而广泛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保证8%的稳定收益应该是没问题的。”上述晶硅企业高管说。
孟宪淦告诉记者,与光伏其他项目,比如组件、电池项目相比,由于电站收益很稳定,因此电站项目很容易拿到银行的贷款。
目前,汉能已与新疆、青海、宁夏、江苏、海南、山东、河北等省区以及欧洲多国签订了约10GW(1000万千瓦)的太阳能电站建设协议。
其中包括已建成的宁夏吴忠太阳山20MW、青海海南州50MW等地面电站和广东河源、意大利拉奎拉、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中俄经济开发区等地的屋顶电站。
在开发电站的同时,上游组件和电池的产能也将能够得到释放。目前,汉能的总产能已经超过3GW(300万千瓦)。李河君称,2013年汉能的产量预计能够达到2.5GW。“由于国内产能未能释放,担心接了过多的订单没办法及时供应上产品,这迫使汉能在海外市场很多订单都不敢接。”汉能总裁王勇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