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两大民族企业华为、中兴为例,他们之所以能够走向海外,在全球舞台上与跨国公司进行竞争,跻身全球前五的地位,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于早期中国电信市场的快速发展,两家公司积累了足够的现金流,这样他们才能有更多资金用于研发,用于技术创新,也才能在国际竞争中遇到问题时有更多的从容来突破障碍或困局。
而中国的光伏产业,一开始就是外向型市场,由于中国光伏组件的成本低于欧美竞争对手30%~50%,引起了竞争对手的不满,最终借助“反倾销”“反补贴”的贸易手段向中国企业关闭大门,此时此刻,多数中国光伏企业尚无雄厚根基,这才导致了不少企业的倒闭、破产。
一位国际贸易律师告诉记者,“在双反调查的应诉中,不少外国律师曾对中国企业提出要求,先付款,后服务,其理由是担心中国企业的现金流,在诉讼完成后不足以支付其律师费用。”
可见,缺少本土市场支持的产业,在“一窝风”发展的“过剩格局”之下,将不可避免地遭遇被人“欺凌”的命运。
所以,为本土企业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将显得极为必要,而中国加入WTO之后,如何在符合WTO的框架之下发展本土产业也正成为一个重要的国家课题。
很多发达国家的做法是通过技术标准,或者在本土企业取得发展实力之后制定更为严苛的法律规则,而对于尚待发展的中国企业,又该如何处理呢?
外资巨头的丰富经验让他们看到了标准在一国市场实际准入方面的重要作用,所以他们更注重借助并购手段实现的本土化策略,看重一家企业在国家标准制定方面的话语权。
此外,作为本次SMA收购落选者的竞争企业,其遭遇同样值得吸取教训,如何在没有最终确定收购的前期保护好自己的商业信息和技术秘密,以免在并购不成同台竞争的时候成为对方的透明人,是一个特需要把握好的尺度。
全球化的竞争正在让情报战无处不在,跨国公司善用游戏规则,知道风险点在哪里,进而借助法律顾问进行有效规避,而很多中国企业却不愿谈风险,可行性报告大多是可行之处,却缺少风险的分析,这恰恰是历史上很多中国企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