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起收购案例,中国复关及入世谈判的首席谈判代表,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告诉记者,“外资巨头总是有敏锐的商业嗅觉,并深谙游戏规则,这些都是中国企业有待学习的方面。”
“双反”之后国际市场大门几近关闭的中国光伏产业,产能过剩已经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而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产能过剩意味着行业整合须先行一步;理性化整合是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必经之路。
而在光伏产业链上,多晶硅领域已进入整合的中后期,太阳能中游行业尚未进入整合的第一阶段,对于哀鸿遍野的国内光伏组件企业来说,现阶段谁跳出整合都有一定的难度,外资巨头比如SolarWorld,即使看准市场有意进入,也会引起普遍性的质疑,于是,逆变器领域就成了外资巨头在华最先抢滩的产业环节。
这是光伏产业链上目前利润率最高的环节,也是海外企业竞争优势最为明显的领域。
事实上,对于这起并购,中国企业并非没有好处,兆伏爱索的董事长陈玉龙就表示:“通过数年的努力,兆伏爱索已成功地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基于和SMA的合作,我们可以预计一个更加稳定的未来,并且可以更快实现公司的发展计划。借助于SMA的经验,当面临复杂的智能并网问题时,我们能够为中国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如果没有竞争对手的质疑,这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合资公司典型的“以市场换技术”的模式,是再合理不过的理性整合。
然而,多年下来,中国多个行业“以市场换技术”的模式到底有没有给国内的本土企业带来创新性的技术突破呢,还只是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跳板?
显然,在SMA与兆伏爱索签订的收购协议中,SMA第一步收购兆伏爱索72.5%的股权,而且有权随时收购剩余股权的约定,让本土企业最终获得技术的可能性看起来多少成了泡影,因此,这起收购对本土企业更多地关乎金钱上的收益,而对SMA来说,则关乎更宏大的布局。
在兆伏爱索的公司新闻中,有这样一条新闻格外引人注意,2012年9月27日,江苏兆伏爱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兆伏爱索)和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共同组办了《光伏系统用逆变器安全要求》强制性国标第一次草案讨论会。会议主要对《光伏系统用逆变器安全要求》的范围进行了详细讨论,合理地增减了部分章节,确定了后续讨论的范围,为下一步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光伏系统用逆变器安全要求》由全国电力电子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归口,由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编。而兆伏爱索作为此国标的主编单位之一,在会议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进行了5个月的标准内容整理、修改;查阅了相应标准23份。
不难看出,兆伏爱索在中国光伏系统用逆变器的强制性国标制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此时此刻,兆伏爱索已经在与SMA进行着收购前的谈判。
据业内人士透露,“兆伏爱索作为国标的主编单位之一”成为了被选择的加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