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光伏产业发展无序,产能扩张过快,供需失衡的问题仍然突出。由于新能源产业受到集中关注、产业进入门槛低、国外短期补贴形成高利诱惑等因素,导致国内光伏产业盲目扩张,产能远超市场需求,(目前我国太阳能电池产能已达到40GW以上,2012-2014年全球市场需求也在40GW左右,仅我国太阳能电池产能已可满足全球太阳能市场需求),企业数量超过千家,其中绝大多数规模偏小,且集中于中下游加工制造环节,且产品同质化较高,拼价格的状况仍将持续,恐起到劣币驱逐良币的效果。
光伏行业对外市场过高的依存度以及国内应用政策体系实际情况仍然严重。国内光伏市场尚未有效启动,近80%的光伏产品依赖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应用扶持政策尚不完善,光伏发电存在并网难问题,土地使用、补贴来源发放等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光伏发电“分散开发、就近利用”的优势未能充分体现,多样化的光伏产品及应用市场尚未形成。
国内光伏技术基础及创新不足,后续发展也面临挑战。我国光伏产业在发展初期主要通过堆积木式扩大产业规模来降低成本、赚取加工制造费用,而关键技术仍有较大差距,部分关键设备、电子材料如全自动丝网印刷机、银浆材料等仍然依赖进口。另一方面,基础理论和核心工艺研发滞后,对新型叠层电池等新产品新技术储备不足,后续发展不容乐观。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我国光伏产业也面临被空心化危险。美国和欧盟先后发起针对我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涉及我国近80%的太阳能电池产品。一方面,贸易壁垒加剧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困境,如短时间无法通过其他市场的开拓弥补欧美市场损失,我国光伏企业将面临大批消亡的危险。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形势恶化将使我国光伏产业被迫加速转移,以规避国际贸易风险并更好地靠近终端市场,最终导致本土产业空心化。所以亟需我们关注的几个问题:
首先是企业经营压力增大,应收账款周期的拉长。当前光伏困境的根源在于市场供大于求、产品同质性较强,从而引起恶性低价竞争,企业仍将承受价格下降压力。加上我国光伏企业负债率普遍较高,在美上市的十家光伏企业平均负债率近80%,在银根紧缩的情况下,企业现金流吃紧。为了保现金流,上下游之间的应收账款周期也在不断拉长,相互拖欠账款的现象较为严重,有逐渐发酵成为“三角债”的趋势。
其次,国际之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产业政策实施需规范。国际贸易纠纷有欧美有意打压我新兴产业的意图,但国内部分地方政府扶持产业的做法也值得商榷。产业出现危机政府不能袖手旁观,但产业政策操作不规范又极易被国外有心人士利用,开始在贸易壁垒中做文章。市场出现失灵,急需政府出台相关措施进行矫正,但政策如何定位、从何切入、中央和地方的产业政策应如何协调,这些都值得探讨。
最后,也要谨防地方保护主义抬头与本地化条款蠢蠢欲出的现象。光伏产业是朝阳产业,也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内容之一,地方政府对该产业也表现出极大热情,正在加大扶持力度,力助产业走出困境。在国家大力启动国内市场之际,将极有可能引燃地方政府的本地造热情,因为光伏电站建设首先要经过地方审批,然后才向国家能源局申报。为了保护本地企业的发展,在电站审批等方面可能会优先本地企业,甚至会对电站建设方提出产品“本地化”要求,不利于产业的规范。
产业发展需统一认识
时值整个行业陷入困境的发展阶段,各方应充分认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战略价值和重要意义。切实在国家能源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部署中予以统筹考虑,提升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确保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从国家层面应加强组织管理,做好顶层设计。市场启动应与产业规范相结合,与节能减排、扩大内需、环境改善相结合,严防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和保护主义。明确各有关部委的产业管理分工,建立多部委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从各个层面协调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