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随着欧美贸易保护加剧,光伏业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在诸多探寻出路的做法中,回归行业技术本色的技术改造与技术升级,无疑是更具有长远竞争力的突破口,值得肯定与借鉴。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数据显示,仅66家与光伏行业相关的A股上市公司中,上半年存货就达到450.87亿元,同比和环比均出现数十亿元的增长。整个光伏行业的库存,由此可见一斑。
在全行业都将保存资金作为首要任务的情况下,最快的去库存化方式就是低价甩货,这是让企业活下来的最直接做法,却也仅仅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而无法根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那些在此时仍能够坚持将有限财力投向技术改造与技术升级的企业,无疑更可能具有长远的生命力。
但这些企业也面临着不少非常现实的问题,包括资金压力、由此带来的新增支出如何消化等。
不过,本质地来看,抛开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本轮光伏业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简单技术的累加和扩张的必然结果。显然,回归技术才是光伏业根本的方向。至少,在光伏完全实现平价利用之前,这一点毋庸置疑。
只是,在如此严峻的市况下,如何在发展困局与技术研发投入二者之间寻求平衡,恐怕是所有有志长久的光伏企业都必须深思的问题。
硅业巨头的技术改造之路
对于多晶硅企业而言,实施新的技术改造则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技术来源问题
进口多晶硅的持续低价倾销,显然已经大大影响了国内企业的盈利能力。
保利协鑫新近公布的中报显示,受产品价格下跌影响,上半年共亏损3.3亿港元。
对此,保利协鑫表示,将在多晶硅制造环节持续进行技术路线优化和新生产技术的开发及应用。通过新装置的建设、投产、达标,保利协鑫继续在技术、质量、成本方面保持着全球领先。
此前,作为另一家主要的硅料生产企业,韩国OCI公司计划投入1165亿韩元(约9.984亿美元)将对现有的多晶硅设备进行改善。
而早在2011年年底,包括乐电天威、新光硅业等在内的企业,均已经停产进行技术改造。
不过,对于这些企业而言,首当其冲将面临资金方面的压力。以保利协鑫为例,该公司上半年的财务费用已经超过了10亿元。而对于一些二三线的企业来说,由于无法从银行途径获得贷款,其融资成本要比同期的银行利率高出近30%甚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