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天合光能(NYSE:TSL)董事长高纪凡曾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2006年开始,光伏产业总体上呈现2年一个周期的波动,偶数年市场需求旺盛,奇数年则市场相对低迷,至少到2010年,这个规律貌似挺奏效。很遗憾,2012年,偶数年的好光景没有再现。
2012年,尽管全球光伏安装量仍在增长,但供需严重失衡,中国光伏企业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据介绍,全球光伏组件的产能是一年60GW,中国占据了其中的60%,但全球的需求,大概只有27GW。并且其中大概有10至12GW为美国First Solar等外国公司所占据,中国接近40GW的产能要去争抢剩下15GW的市场,产能利用率只有不到40%。
“供过于求”的市况下,整个光伏产业链,包括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在内的全系列产品,均面临巨大的跌价压力。2012年多晶硅价格持续低位运行,最新报价已低于18美元/千克,明显低于生产成本,多晶硅企业停产数量近90%。
在这场光伏泡沫中,政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光伏行业一度意味着新兴产业、GDP高增长、地方税收,代表着政绩,在信贷宽松、行业存在巨额利润的时代,大量地方政府出台各种措施扶植光伏企业放大产能,成就了一场伟大的“共谋”,然而,在顶层制度设计方面,比如国内市场的上网电价、并网等问题上,却迟迟未有大动作,坐视行业“两头在外”、畸形成长。
如今,光伏行业依然笼罩在阴云之下,行业洗牌也将持续。在本轮寒冬中,已经有约90家公司在今年宣布破产,这还不包括那些直接关闭光伏产业业务的公司。市场研究公司IHS预计2013年产业上游公司数量将从2010年时的750家淘汰至150家左右,赛维LDK开启了“国有化”之路,尚德则命悬一线。
但是,光伏泡沫破裂之后,剩下的并不全然是“负资产”如果用长远的眼光去看的话,依然能在泡沫之后看到一些新希望,特别是那些留下新的商业和消费基础设施的泡沫。丹尼尔·格罗斯在《大泡沫》一说中这样写道:“在基础设施泡沫中建造的东西,如房屋、电线、光缆和铁路,并不会随着主人的破产而消失。它们很快就可以被拥有新的商业计划、低成本的生产力和更好的资本结构的企业家们重新利用。”
光伏产业的大量投资,不仅使得光伏系统安装量逐年递增,而且新技术使效率不断提高,上下游产业链的设备制造成本大幅下降,同样的产能,后来者投建成本大幅下降,以多晶硅的生产为例,每公斤产能的投资已从2008年的110美金下降到60美金以下。随着光伏产品售价的下滑,光伏发电价格已经接近欧洲一些市场的零售电价,即使补贴减少,投资商仍将在利益回报的驱动下支持光伏项目建设,产业正在不断逼近“平价上网”的正循环。
或许,一个更直接的利好是,12月19日,中国国务院提出了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五项政策措施。饶是如此,这并不意味着草莽的先行者必然会得到无条件的拯救,曾经的冒失与张狂,终将要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