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地方政府的国有化救助努力,本质却仍是一种“伪救赎”。
曾经各地政府逆市场规律的揠苗助长,本身就是光伏困境的重要起因;现时政府的兜底性国有化救助除了能解企业财务的燃眉之急,仍不能给企业带来技术、管理或者商业模式上的脱困之术。
况且,国有化之后的光伏企业股东结构更复杂,管理成本也将上升。最关键的是,中国地方政府的国有化救助将被欧美光伏企业用作中国政府补贴光伏企业的新证据,影响美国“双反”的最后终裁结果以及欧洲的“双反”调查,再度严重危及中国光伏企业的海外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样的救助不仅短视,而且从行业整体来看,有害无益。
值不值得救
但是对于光伏产业的救助并非没有意义,只能说目前的国有化救助方案是病急乱投医。光伏产业作为新兴绿色产业,其战略意义毋庸置疑。光伏发电成本近两年迅速降低后,离平价上网也已经不远。
中国光伏企业虽然起步晚于欧美同行,但是近几年已经在国内形成一条非常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过去所谓的原料、市场两头在外已经得到部分扭转,从设备到原料都有本土企业可以供应。即使是一些高端原料,例如正银,都已经开始有本土企业挑战外资品牌的垄断,如此完善的产业链和专业的企业间分工在国内并不多见。
而且,包括尚德在内的一些国产组件品牌在海外市场也获得了非常不错的品牌声誉,笔者曾做过调研,尚德、英利、天合、阿特斯这四大品牌在海外业主和终端用户心中的声誉相当不错。
此外,近几年的光伏大跃进虽然导致了光伏产能的过度膨胀,但也的确培养了很多一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很多人毕业于海外名校,既富有创造力也十分国际化,这样一个人才队伍比企业本身更宝贵。
只是目前整个行业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境地,大量产能闲置,企业上下游之间欠款数量庞大,而且账期极长,几乎所有电池和组件企业都陷入巨额亏损。作为行业细胞的企业,正在大量凋亡,导致行业生态严重恶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产业链开始萎缩,甚至断裂。在这其中,人才队伍的迅速流失将对中国光伏行业造成不可复原的永久性伤害。因此,对整个行业的救助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