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电池没有“万灵丹”
虽然光能本身是清洁的,但在吸附、转化和发电等环节并非都是如此,部分高耗能和高污染环节的存在,使得某些太阳能电池如昙花一现,其生命力并不长久。而应用上的差异性,则注定了绝非凭一种技术便可通吃所有市场。
今年3月,美国能源部直属的NERL再生能源实验室根据其对全球各顶级研发机构的权威测定数据,发布了一份最新太阳能电池技术演进图。在这张从1975年一直延伸至2011年的图中,多种技术路线竞相“争渡”,此消彼长。
记者从图中看到,单晶硅的光电转化率曾一度最高,但在2000年左右其研发却画上了休止符,多晶硅技术的研发则维持至2005年左右宣告结束。薄膜电池领域亦然,其中CdTe(镉—碲)技术由于重金属镉的毒性存在,2002年左右其转化率曲线也已停滞,在日本、欧洲各国市场还曾一度被禁。
30多年来唯一没有断开的绿色曲线,便是硅基薄膜和GIGS(铜铟镓铯)两种薄膜电池技术。不过在李廷凯看来,GIGS电池由于过分依赖稀有金属,加之四组元素共晶,且共晶温度高于500℃,不仅工艺复杂,成本也极为高昂,难以大规模生产应用,应更适合细分市场。而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则因其设备和工艺技术成熟、环境友好、资源消耗及生产成本低等特点,被业界公认为第二代绿色太阳能电池的代表,当前渐热的光伏建筑一体化正是其大显身手的最佳舞台。
在我国,政府对分布式光伏建筑已渴望得太久。今年年初出台的国家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培育以小型光伏系统、离网应用系统、与建筑相结合的光伏应用系统等为主的多样化市场”,同时“引导多晶硅等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李廷凯认为,这种差异化策略正是基于对多种太阳能电池技术的清醒考量,唯有这样,我国的光伏产业才能经受住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考验,真正变得“健康”和“强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