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频频举起的反倾销、反补贴大棒令已经身处寒冬的光伏产业雪上加霜。
近期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以组合拳的方式对光伏产业施以援手。商务部近日向欧盟多晶硅企业发起“双反”调查,同时将欧美光伏补贴歧视性措施诉至WTO。国家电网宣布11月1日开始,6兆瓦及以下容量的光伏发电项目可以直接在当地电网公司申请并网。
光伏产业到底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光伏产业是否能在政策支持下挺过寒冬迎来春天?我们邀请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天威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尹晓南、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秘书长曾少军、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研究中心研究员易鹏,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Q1 中国光伏产业为何深陷寒冬?
笔者:光伏产业曾经是国内最为炙手可热的新兴产业,最近一两年来光伏产业深陷寒冬的原因是什么?
易鹏:有外因也有内因。从外因方面讲,很重要的原因是光伏是再生能源,比较贵。在石油和天然气这种传统能源的价格往下走以后,光伏找到市场空间会困难一些。同时,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欧美使用清洁能源的国家和地区,没有足够的财力进行补贴。2008年光伏行业发展到顶峰,是靠欧美的大量财政补贴扩大了市场。在目前这种补贴难以维持的情况下,市场需求在下降,中国的光伏企业空间自然也在缩小。内因则是我们的光伏企业在核心技术上还没有掌握,我们主要靠能源、靠资源消耗来支撑光伏企业的发展。
盛毅:目前光伏产业陷入困境主要是由于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欧美开始设立门槛抵制中国的光伏企业。为什么总是提到光伏产业,特别是多晶硅企业产能过剩,事实上这些产能本来是针对全球市场而设置的,所以一旦欧美开始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光伏产业自然会迅速陷入低迷。
从长期来看,光伏产业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的,目前这些产能肯定是可以被消化的。现在的问题是短期内整个产业的供需不平衡,导致了光伏产业的整体困境。这一点也是解决光伏产业困难的关键。
曾少军:目前光伏企业的困境主要在于以前过分依赖海外的政策市场。所以在美欧陆续对中国进行“双反”的背景下,利润下降,行业的不景气也是必然的。我认为现在中国新能源产业,特别是光伏企业,可以说面临着一个产业的整合期。不过我对未来的前景依然看好,那些在技术、管理、营销方面能够持续创新的企业不仅能够生存下来,而且还会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