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反”有损于行业发展
金融市场参与者们大力炒作的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预期、中国和欧洲反危机政策、中东动荡等题材固然能够在能源和其它初级产品市场上制造一次次反弹,却并不足以对初级产品供求关系的总体格局产生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包括太阳能在内的新能源价格维持高位,只能使其在传统能源价格下跌时加快被淘汰。
不错,光伏产业上下游价格均大幅度下降,光伏组件产品价格从10年前的6美元/瓦下降到目前的1美元/瓦,太阳能发电成本从1美元/度下降到1元/度,多晶硅进口价格从2008年最高时的接近300美元/公斤下跌到2012年6月的23.6美元/公斤……这样的下跌固然给相当一部分企业带来了困难,但基于上述分析,这样的大幅度跌价又是光伏产业可持续生存所必不可少的。
也正是从与传统化石能源竞争的角度出发,生产成本明显低得多的中国光伏企业具有更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这个产业发展的方向。
根据GTM研究报告的数据,欧洲、美国和日本光伏电池企业制造成本超过80美分/瓦,中国企业成本为58—68美分/瓦。尽管该报告估计未来3年内将有54家中国光伏企业破产或被兼并,但同一份报告估算的全球光伏电池企业破产、被兼并者超过180家,中国企业破产家数占比例在30%以内,明显低于中国光伏产业产能占全球全行业比重,实际上是从侧面认定中国光伏企业在全行业严冬中生存能力更强。
怂恿本国政府对中国同行发动“双反”、企图维持光伏产品高价的欧美厂商,奉行的是一条不切实际的错误经营思路,只能使光伏产业难以足够迅速地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在常规化石能源面前难与争锋。即使不考虑欧美光伏产业获得巨额政府资助的事实,领头投诉中国产业、挑起美欧对华“太阳能战争”的德国太阳能世界公司(SolarWorld)在2003—2011年间直接获得的政府资助就有1.37亿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