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鸣早先就被人称作“疯子”,这其实是一种赞语,因为以前是为行业发展而“疯”,现在他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因为IPO再次失败而对手却上了市?还是因为业绩被日出东方赶超?亦或是为了“行业健康发展”?
跑路老板胡福林缘起光伏投资
悲惨指数:4颗星
温州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是去年温州债务危机中标志性人物,以他为首的一批温州老板的出走引发举国关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目前的温州金融改革。
而让胡福林经历冰火两重天的是光伏产业。2008年,信泰集团转型进入光伏产业,并在当年的下半年就产生5000多万的利润。胡福林随后大举投入至6.8亿,并计划在2012年实现70亿元的产值,同时在香港上市。
但其后市场环境急转直下,投入巨资的光伏产业让胡福林几乎陷入灭顶之灾。蜂拥而至的债主也直接导致胡福林去年9月备受关注的“美国之行”。
与如今光伏产业低迷,利润率大大降低相比,业内人士称,2006年和2007年可谓是光伏产业的第一轮爆发期,行业普遍利润高达200%。而即使是在做得最好的时期,眼镜这一行的利润率也只有20%左右,最低的时候仅有5%或2%。巨大的利润差以及为了尽早摆脱贴牌的日子,让胡福林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光伏。
为了让光伏成为继眼镜产业之后新的增长支柱,胡福林投下了3亿多元人民币,其中一半是自有资金,一半则是向朋友筹集的。据报道,这种信心来自当时一家国有银行的承诺:在看到产出后,将会给他4亿的长期贷款。可是好景不长,一年后,国家在新能源产业上的政策调整,却使得银行的贷款承诺无法兑现,而事实上光伏行业的运行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
胡福林带领信泰集团进军光伏产业领域后,设立了新能源事业部,其旗下包括浙江中硅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赛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温州中硅科技有限公司等,主要生产太阳能单晶硅、太阳能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组件系统、太阳能系统工程等光伏产品。但由于涉猎业务过多、扩张过快,信泰数亿元的产值根本无法满足其扩张的需求,最终陷入资金链断裂的“绝境”。
盲目,是业内人士对胡福林转型做太阳能的评价。太阳能是典型的资金和技术密集产业。政策一旦收紧,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时,铺开的摊子只能依靠民间借贷维持,而借贷成本自然就水涨船高了。
这一信号早已从欧洲多个国家传递出来。2010年,欧洲主要光伏发电国家如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都相继减少了对光伏发电的补贴和优惠政策。而同时,产能严重过剩在国内光伏行业中也早已不是新闻。但是2011年,依然有大量资本涌入光伏产业,不少企业甚至没有接到订单就已经夜以继日地生产了。
虽然跑路的胡老板,最后还是回到中国,总结光伏教训转身鞋料市场。但是所欠下的债务何时能够还清,我们不得而知。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