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自古是游人的向往之地: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发源于此,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屹立于南,祁连山(600720)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垠。与此相对应的则是青海省脆弱的生态环境。由于地处青藏高原,青海省生态环境异常脆弱,生态保护压力大。“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的代价去发展经济”成为青海人共同的信念。青海省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因而发展绿色、低碳的光伏产业,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打造世界级光伏发电产业集群
素有“聚宝盆”美誉的柴达木盆地,如今已成为全球光伏产业界瞩目的焦点。
7月18日,青海省发改委向国电电力(600795,股吧)青海新能源、黄河上游水电集团等企业发放了总量为百万千瓦的光伏电站建设“路条”,这些项目将于年内建成并全部实现并网发电。这是青海省在2011年实现了百万千瓦级光伏电站规模并网发电基础上的又一大动作,为青海省打造“世界规模最大光伏发电基地”注入强大动力。
这一切源自于青海省是全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加之广阔的荒漠化土地,光伏发电成本远低于国内其他大部分区域。青海省年辐射总量达580万~740万千焦/平方米,直接辐射量占总辐射量的60%以上。特别是柴达木盆地,年均日照小时数超过3100小时,年辐射总量大于680万千焦/平方米。同时,青海省有可用于光伏发电建设的荒漠化土地10万平方千米,理论装机达30亿千瓦。青海省科技厅专项研究结果表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发展1000千瓦级以上超大规模荒漠光伏高压并网电站的综合条件居全国首位。
资源优势为先,打造世界最大光伏发电产业集群还需有政策支持。2011年5月,青海省宣布将以1.15元/千瓦时的价格补贴在年底前建成的光伏电站。同时,青海省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光伏产业发展思路,集中连片开发、分期建设,产业发展集聚程度不断提高。
根据青海省“十二五”能源规划,到2015年,青海省将建成光伏电站装机容量400万千瓦,形成国内大规模并网光伏发电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