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电池产品启动反补贴调查。这是继今年9月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后,欧盟再次对中国光伏企业抡起大棒。
此案涉及中国200多亿美元的出口,关系到中国上千家企业和40多万人就业,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单起贸易争端。占据中国光伏企业出口70%的欧洲市场一旦关上大门,中国光伏产业将遭受灭顶之灾。
受伤的不只是中国企业。中欧光伏产业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工格局。中国每年从欧盟进口大量原材料和设备。而中国企业在组件和电池制造方面的优势为欧盟上下游企业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岗位。欧盟为了少数企业的利益发动“太阳能战争”,必将伤及产业链内的大多数欧洲企业,使广大太阳能消费者付出更高成本,也将对欧盟能源安全战略转型带来负面影响,还有可能因此失去中国的广阔市场。欧盟的短视之举,损人不利己。
欧盟指责中国光伏产品倾销和享受政府补贴,完全站不住脚。事实上,中国光伏产品近年价格下降,原因是国际原材料价格的大幅降低,以及技术进步和集约化生产降低了成本。一些欧洲学者也认为,欧洲的问题不是来自中国的竞争,而是欧洲逃避这种竞争,怨天尤人。
更为荒谬的是,欧盟只顾对中国企业挑毛病,却无视自身对光伏产业的补贴。据了解,欧盟成员意大利和希腊的法律规定,如果光伏发电项目的主要零部件原产于欧盟国家或欧洲经济区国家,该项目生产的电力即可获得一定金额或比例的上网电价补贴。此举明显违反了世贸组织禁止进口替代补贴的规定。
针对欧盟的“选择性失明”和不公平竞争手段,中方必须坚决回击。一方面,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应加强协调,合力与欧盟交涉,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欧美之外的市场,特别是加快国内市场推广应用。此外,政府应着力引导产业抓紧转型升级,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增强国际市场话语权。
度过当前行业洗牌的煎熬期,中国光伏产业定能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