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在前不久的一次投资者会议上,保利协鑫老总朱共山为了给投资者打气,向分析师透露他目前正在亲手抓一个重要项目,这一项目有望保证保利协鑫在太阳能原材料供应上继续保持领先的地位。“朱老总”也卖了一个关子,没有具体说明项目的细节,但要害是点到了:这是一个大项目,关乎公司未来的长远战略。
上周保利协鑫为这个项目揭开了一点面纱,宣布其成功地进行了高纯硅烷气体的试生产。明眼人都知道这当然不是“朱老总”所透露的大项目的全部内容,这只是保利协鑫多晶硅生产从改良西门子法转向流化床生产法的第一步。其实不少分析师早就知道保利协鑫在1~2年以前就开始悄悄地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了,只是其西门子多晶硅生产的摊子已经铺地很大,各种资源还来不及从新分配,而且多晶硅的价格下行压力还没有逼得企业非要尝试新的生产方法来降低生产成本。
根据保利协鑫公布的数据,该公司目前的多晶硅生产成本大约为每公斤17~18美元。虽然有海外分析师质疑数据的统计方法,但我们不妨在这里假定其真实性。按照目前多晶硅现货价格大约每公斤19美元来计算,保利协鑫的多晶硅销售连保底都有困难,多晶硅片的价格也是非常疲软,未来的出路还是从新回到起点,那就是在多晶硅的生产制造技术上进行新一轮的“豪赌”。 这样,“朱老总”要亲自出面来抓这件事就很容易理解了。
其实在中国,保利协鑫并不是想吃流化床法这个“螃蟹”的第一人,从中国多晶硅淘金热的第一天开始,有一个“海龟”在唐山几乎是白手起家就搞了一套土法上马的流化床法“实验”级的设备,可惜当时大家都忙着早一点上马西门子生产线,早一点赚钱而无暇顾及。那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海龟”只能孤零零的一个人“望硅兴叹”,没有人真的愿意砸钱来把他的概念认证设备升级为可以大规模生产的设备,而且那玩意容易引起火灾,合格率也难以控制:可谓“螃蟹”好吃但不好啃而且容易扎嘴。
除了孤独的“海龟”英雄,河北保定也有一家大公司想吃“螃蟹”的,但一百多亿砸下去后,目前还没有什么结果。随着西门子法生产成本的下降变得越发困难,想吃“螃蟹”的人也是“前赴后继”,浙江也有类似的案例,交了巨额学费了,还没有学出什么名堂来。
不过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当初中国人想大干西门子法多晶硅的时候,外国的主流厂商是极力阻挠的。多亏有一个从德国瓦克“流放”出来的“叛逆”开了一家“普及” 西门子法的公司,加上美国设备厂商GT-SOLAR的推波助澜和来自四川峨眉的本地武林隐士的“出山”以及全国各地总计上千亿的投入,中国的西门子法多晶硅工业总算有了一点眉目。而流化床法多晶硅技术在1~2年以前,则是少数几家欧美多晶硅厂商的“核心技术”,但今天这些公司因为手上缺钱花,都急于在全球兜售这项“核心技术”,有点像破落的富家后代,变卖祖宗的宝贝家当那样。 上周有一家欧洲大公司的高官在陕西等地游说,和此事不无关联,当然,美国公司也没有闲着。中国是全世界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中国人骨子里又多有“大跃进”的情结,这样的“先进技术”如果包装得当,在中国应该大有销路,而且目前的多晶硅价格和成本行情在逼着中国厂商进行新的尝试:不改变可能就是死路一条,改变可能还有一线生机。不过,如果我们真的很天真,我们还应该再问一个“天真无邪”的问题,“既然螃蟹真的这么好吃,你们外国人为什么不留着自己吃?”他们以前可不是这么大方的!
此外,流化床法在国外的大规模应用(万顿级)还是最近1~2年的事,尽管美国有一家厂商从事流化床法多晶硅生产的年代较长,但和西门子法相比,并没有规模和成本上的优势。从短期来看,流化床法有上升空间,但在短期内无法成为多晶硅制造技术的主流(图一)。流化床法更多得到关注的一个副作用可能是让大家更快地淡忘冶金法这类技术,因为未来对于多晶硅的要求并非是“勉强的质量+更低的成本”,而是“更高的质量+更低的成本。”
话又说回来,我相信有些中国人还是有智慧的,大部分人起码是“识货”的。从技术上看,流化床法多晶硅制造技术比形形色色的冶金法更为成熟,更适应市场对于高性能太阳能电池不断增长的需求。流化床法多晶硅制造的“理论成本”也远低于西门子法的“理论成本”。但事物都是相对的,就目前现状来看,一流流化床法多晶硅制造厂商的实际总成本并不低于一流西门子法多晶硅制造厂商的实际总成本。流化床法理论上可以不间断地连续作业,但由于硅尘淀积和硅烷腐蚀,反应炉和管道等不得不作定期清理,系统因此必须关闭。
因此我希望那些想吃“螃蟹”的中国人做好充分的准备,吃“螃蟹”的专用工具准备好了吗?搞清楚“螃蟹”的那些部分可以吃,那些不可以吃。当然,就像有些高价“阳澄湖大闸蟹”是冒充的,外国的“螃蟹”也不见得都是货真价实的。一旦你搞砸了,可能不容易再找到能帮你一把的峨眉武林高手了。你就只能听人摆布,不断地交新的学费,不断有合同之外的新的开销,你完了!
图一:多晶硅生产技术的短期演变预测
数据来源: 半导体制造杂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