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始作俑者。发改委负责项目的审批,是调控产能、规划产业结构、增减项目数量、协调企业规模的“第一道关卡”。而我国发改委在这方面做的非常不到位,其简单的以项目自身的属性、地方经济为标准来审视项目的合理性,而对于行业发展状况、产能布局等缺乏足够了解和把控能力,导致诸多的项目过快上马,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在所难免。发改委不改革,何来消除光伏顽症一说?裁员又有何实质意义?
欧盟“双反” 雪上加霜
2011年8月至今,美国对华光伏业反倾销、反补贴的脚步就没有停止过,光伏企业心寒叫冤,说国家相关部门、地方政府从未在关键时期出台有效举措,从未在适当之机给予企业有效帮助。欧美挥动贸易保护大棒挥向中国光伏企业时,相关部门大有“放手不管”之嫌,仅仅依靠企业在股票市场、银行中融资很难对企业有所帮助,企业想要赢取较好的发展机会难于上青天。
国家相关部门则道:“中国光伏行业目前患上的是”通病“和”重症“,将病因归咎于国际贸易壁垒无济于事。核心问题在光伏企业自身。而此刻寄望于政府出面救市,是讳疾忌医。光伏企业唯有自救,别无他路。企业须自身”练好内功“,积极应对欧美对华 ”双反“。”
产业被盲目“夸大”
国内光伏产业“被”夸大了。光伏产业还未到非发展不可的地步,各地方政府盲目将光伏产业列入重点发展行业,多晶硅产业、光伏组件产业、发电站项目等并未同步开展实施,试图以简单的单个产业园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想法过于天真。在大规模光伏电站都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的情况下,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简直是无稽之谈。“大跃进”式的发展思路严重夸大了光伏产业的市场蕴藏量,极大地制约了光伏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地方政府不给力。规划不到位、补贴不到位、税收不到位、土地政策不到位,地方政府与光伏巨头关系错综复杂、暧昧有加,“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普遍存在,各项规划、举措、条文均缺乏有效执行力度。配套设施不健全,违法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整治,地方政府利用光伏企业为自己“拦政绩”的做法着实令人厌恶。一旦光伏企业不能为其带来盈利,地方政府首选“围观”,任由光伏企业自生自灭。没有强劲大树,光伏企业怎好乘凉?
光伏企业“冬天来了,春天依旧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