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的高速成长并非错误,错误的是进入的技术标准等壁垒太低。
在大多数市场参与者眼里和分析家笔下,光伏产业已经成为当下“盲目扩张”和“产能过剩”的负面典型,连续5 年增长率超过100%,由此导致产品价格暴跌,企业利润锐减乃至大面积亏损,巨额负债更令企业如牛负重。2010年,光伏产业毛利率还在30% 左右;2011 年就降到10% 以下,而这个行业企业毛利率若是达不到10% 就难以实现盈利;到今年上半年,海外上市中国光伏产业股中,毛利率低至1% 以下者已经比比皆是,有的甚至为负数。从已公布的今年上半年财报来看,66 家光伏上市企业净利润降幅普遍超过50%, 毛利率均低于10%,1 0 余家光伏上市公司亏损。在重重压力之下,尚德、赛维等龙头企业深陷破产危机。赛维L D K 去年亏损6.5545亿美元,今年上半年亏损10.8 亿元,负债266.76 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8%。美欧相继对中国光伏产业发起“双反”(反倾销和反补贴),也被国内外相当一部分观察家视为中国光伏产业激进扩张的必然结果。
由于中国光伏组件出口依存度极高,2010 年之前98% 的产品出口欧美市场,2011 年这项比例仍然高达90%,美欧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双反”又令其雪上加霜。然而,倘若从与传统化石能源竞争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不难对光伏产业的“盲目扩张”取得新的认识。
光伏产业与其最大竞争对手——传统化石能源竞争的关键是什么?近年来光伏产业得以实现高速成长的背景是什么? 光伏产业与传统化石能源竞争的关键是价格和降低成本, 光伏产业近年来得以实现高速增长,主要背景并不是各国、各地政府的扶持, 而是新世纪[10.43 -1.60% 股吧 研报]以来这一轮初级产品牛市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价格持续大幅度暴涨, 各国、各地政府之所以强力支持扶植太阳能等新能源,原因也在于此。正是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价格暴涨,才使得太阳能发电的商业竞争力陡增,藉此赢得了较大市场规模,光伏产业生产得以实现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增强其价格竞争力,形成“市场扩大——规模经济效益降低成本——需求进一步扩大”的良性循环。
上述良性循环要想实现,关键就在于高投资和迅速形成生产能力,推动生产成本和价格快速降低,从而抢在化石能源行情大幅度下跌之前建立对化石能源的可持续的价格竞争力。回顾1970—1980 年代石油危机前后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命运变迁,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一点对光伏产业何其至关重要。
1970 年代至1980 年代前期,水力、核电、煤炭等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开发取得长足进展:二战时期苦于油源匮乏的德国开发的煤炭液化技术在战后长期被束之高阁,那时又被从故纸堆里翻出来并一度大放异彩;巴西大规模推行酒精燃料汽车计划;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在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下竟然投入巨资在中国开发安太堡煤矿…… 之所以如此, 关键在于1973-1974 年和1979-1980 年的两轮油价暴涨,用工业化国家出口的制成品衡量,1974 年石油实际价格上涨将近3 倍之多。然而,到1980 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实际油价显著下跌,很多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便长期遭遇冷场,直至新世纪这一轮初级产品牛市才再度咸鱼翻身。